內化:受體內化是受體進行信號轉導和物質攝取的重要方式。也涉及受體數目減少和調節機體應答等方面。利用配體標記技術進行的實驗表明,許多多肽等信號分子進入靶細胞可能需要借助于細胞表面的受體介導的內吞作用。內化是一種特殊的胞吞作用,細胞對營養物質的攝取和對外來物質的內吞需要內化才能夠完成其生物學功能。內化可通過兩種方式進行:①需要網格蛋白(clathrin)或包被蛋白的參與,如圖20-1所示。②無網格蛋白和包被蛋白的參與,需借助細胞膜的內陷發生內化。
由網格蛋白參與的內化過程為:受體與相應的配體結合后,原先呈彌散分布的受體幾分鐘內就以受體配體復合物的形式成簇(clustering),聚集在細胞凹陷處,網格蛋白聚集到凹陷的胞質面上,形成包被小窩(coated pit);在多種胞內成分Ⅰ型包被蛋白復合物(coat protein complexⅠ,COPⅠ)和COPⅡ參與下,包被小窩逐漸內陷,形成早期內體(early endosome),晚期內體(late endosome),隨后與溶酶體融合,釋放其配體,受體既可以在溶酶體中徹-底分解,也可參與其自身的再循環(recycling);在溶酶體內的配體可被分揀到高爾基復合體,使其在高爾基體被修飾。其中受體再循環的意義有人認為與配體調節功能有關,認為受體再循環有利于物質的轉運,如LDL對血脂的運輸作用;但也有人認為與配體功能無關,如胰島素的抗體片段(Fab)也可引起胰島素受體內化。
非網格蛋白參與的內化,借助于一種稱為caveolae 的小窩結構,其聚集了多種糖基肌醇磷脂(GPI)錨定蛋白,需許多受體介導,如 CD14、CD55、CD59、CD48等,一旦與配體結合后,隨即就關閉掉其細胞膜外側,形成與質膜相連的小泡,其中濃縮了多種信號分子進行跨膜轉運,這一過程也稱為胞飲作用(pitocytosis)。小泡內陷也形成內體,隨后結合到溶酶體或高爾基體,再進一步分揀。
內化過程中所形成的內體的去向也存在差異,有的與溶酶體融合,有的內化到高爾基復合體上。配體和受體內化到相應目的地后也會出現不同的結局,有些受體會返回到細胞膜參與再循環;有的受體和內化物質會在細胞器中被降解或被修飾,失去原來的生物學功能,如到達溶酶體后被溶酶體內酸性環境中的酶水解,或到達高爾基體發生磷酸化或去磷酸化、?;p糖基化、羥基化等修飾反應,使內吞物質的生物學活性發生改變,或再分揀到其他細胞器,如到溶酶體發生酶解。
內毒素進入機體后,與血漿中有關的蛋白質如LBP和HDL等血漿脂蛋白結合,LBP和LPS形成LPS-LBP復合物,進而將LPS轉運到中性粒細胞和巨噬細胞上的多種受體上,如與mCD14,CD11/CD18、清道夫受體、選擇素樣受體、衰變加速因子(CD55)等受體結合,甚至可以直接結合到TLR4 上,隨后LBP與LPS發生分離。LPS通過這些受體發生內化活動,進入細胞膜內,如mCD14與單體LPS發生分離后,單體LPS內化到高爾基體內,并可能引發激活效應,而LPS的聚集體和mCD14則同時進入溶酶體。中性粒細胞、單核-巨噬細胞以及樹突狀細胞的溶酶體內存在?;然饷福?/span>acyloxyacyl hydrolase,AOAH),能夠將LPS中的3-羥基十四烷酸酰化基團水解,形成脫酰基脂質A(deacylationlipidA)。
由于職業性吞噬細胞(中性粒細胞、巨噬細胞)吞噬能力強,易于觀察;而且其溶酶體豐富,與解毒效應的關系極其密切,故實驗多以巨噬細胞株為研究對象。在單核-巨噬細胞和中性粒細胞中,LPS中的脂質A可以在溶酶體發生脫?;?/span>deacylation,在脫?;幕A上還可以發生去磷酸化反應,使LPS形成單磷酸脂質A ⅣA(4' -monophosphoryllipid A ⅣA),后者的毒性較前者顯著降低,表現出機體的解毒機制。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儀器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