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儀器網 本網原創】近日,一場“中國品牌走進日本”交流會在日本東京舉辦,中日雙方就正在走向的中國企業如何耕耘日本市場、促進兩國經貿交流展開探討。近年來,隨著國內產業的不斷升級,一些中國品牌陸續進入日本國內,樹立起品牌形象。那么,中國化妝品品牌“出海”之道對于國產儀器來說有著怎樣的借鑒意義呢?國內儀器企業能夠學到什么?
企業出海
海外大咖壟斷市場
中國品牌“出海”犯難?
誰曾想過,起步晚了近半個世紀的中國化妝品,如今居然有勇氣進入日本市場,叫板日本本土霸主。在中國駐日本大使館經濟商務處參贊景春海看來,這是出于中國化妝品在產品、技術和市場上的獨到之處。雖說只要市場有需求,任何企業都可以輕而易舉地將產品銷售至海外,可是真正的挑戰可能等產品運到貨架上才會到來。在經濟化背景下,各大產業各大市場無不充斥著競爭。日本是除了歐美等國之外,化妝品行業為發達的國家之一。再加上東道主效應的加持,中國化妝品想要在日本市場占有一席之地無疑是比較困難的。
儀器行業何嘗不是如此。在上個月美國化學會(ACS)旗下C&EN雜志發布的2017年儀器公司TOP20名單中,日本島津儀器穩居第三,日本電子、日立高新、尼康、奧林巴斯等品牌均在排名之列。儀器公司排了前20名,光是日本儀器企業就占了5個席位,令人不得不佩服這個制造業強國的實力。當然,作為一個本就容量較小的市場,日本并非我國國產儀器“出海”的目標,但是這不代表在其他市場就不會遇上這些儀器大咖。
此前,小編在《印度市場商機無限!中外儀器企業誰能在此“稱王”》一文中曾提到,我國國產儀器有意進入印度市場,但是一些歐美日廠商也已經對這片地區動起了腦筋。安捷倫設研發中心,珀金埃爾默收購印度體外診斷供應商,耶拿成立子公司,島津和沃特世也在積極提升產品的市場份額……國內市場已經被壟斷,沒想到到了海外還是不得不直面他們的挑戰!難道國產儀器在市場真的沒有立足之地嗎?答案當然是“非也”!前文提到的中國化妝品,目前在技術上還是不如日本,但是只要重視研發、對產品品質堅持精益求精,中國品牌就能夠獲得消費者的信賴。同樣,國產儀器也可以做到。
三大戰略鑄就“日本制造”
中國儀器企業能學到什么?
既然前面夸了那么久的日本制造業,后文就從“日本制造”的海外發展戰略出發,給在海外尋尋覓覓或者有意向出海的中國儀器企業提供一些啟示。上個世紀50年代,也就是日本化妝品產業起步的那段時期,“日本制造”也曾是低質廉價的代名詞。由于國內市場容量小,購買力不足,日本企業開始著眼于拓展海外市場。隨后,憑借產品創新力、本土化融合以及成本戰略,一批日本品牌在市場上為“日本制造”爭了一口氣。那么中國儀器企業在出海過程中,又應當如何運用這三大戰略呢?
1、產品創新力
創新不僅是日本品牌出海的核心競爭力,也是我國拓展海外市場的動力。雖然近年來有不少人提出,日本已經失去了創新力,但目前島津、日立為首的日本儀器企業依然以創新能力見長,每年都會投入大量資金用于研發。而作為我國出海品牌增速快的企業,華為在海外影響力的不斷提升也正來源于的創新能力。中國儀器企業出海要想真正站住腳、實現長遠發展,也離不開創新。由于國內企業資金實力一般比較有限,如果獨立開展儀器產品的研發,勢必會失去成本優勢。在此情況下,不妨與當地高校、機構和企業開展校企研合作,減輕在研發上的壓力。同時,也能夠更好地融入當地市場,培養客戶群。
2、本土化融合
一提到“本土化融合”,很多人可能會想到KFC在中國市場的成功,而在市場占據更大優勢的“金拱門”卻沒有KFC那么吃香。顯然,化戰略不等同于本土化戰略,在多個市場的成功不一定能夠復制到某個國家或地區市場。作為一個來自他國的陌生品牌,中國儀器企業的產品并不具備度,用戶接受度可能也比較低。在這種情況下,將其他市場的產品和服務生搬硬套到這片市場,必然會導致失敗。所以說,本土化融合就是要先洞悉當地市場的用戶需求、使用習慣和偏好等等,同時必須適應當地的法律制度、政策標準。比如,為產品添加多語言模式,用戶可以自由切換到自己的母語;產品所使用的插頭和電壓要符合當地標準;按照當地用戶使用習慣,適當增加或刪減產品功能和配件,推出特別為當地用戶設計的產品等等。除了這些基本措施以外,中國儀器企業還可以“入鄉隨俗”,在當地參加或組織符合當地情境的活動,積極融入產業和社會。
3、成本
眾所周知,很多國外普通品牌一到了國內就會提升檔次,搖身一變成為品牌甚至品牌。譬如歐洲僅賣1歐元(折合人民幣約為7.8元)的大眾飲品——依云礦泉水,在國內標價超過10元,甚至能賣到幾十元。在國外不過是普通披薩店、價格也不算高的必勝客,到中國變成了老百姓眼中的中餐廳。為什么“洋牌子”漂洋過海到了中國,價格會高這么多?儀器產品在國外也可以賣的更貴嗎?實際上,這場“漂洋過海”之中多了廣告、物流等成本,再加上經銷商的利潤空間,國內外的價格差距就拉開了。但是中國儀器企業要“走出去”,顯然還不能在價格上提升太多。相比于當地品牌的本土優勢,不少儀器企業選擇壓低價格,主打“價格戰”。不過一再壓縮利潤空間并非長久之計,“價格戰”的前提是必須在成本上占據地位。
這些成本可以分為生產成本、物流成本、廣告營銷成本、企業運營成本等等。在海外發展品牌,廣告營銷成本無疑是少不了的,物流和企業運營成本能夠降低的空間并不大,主要是生產成本上可以多動腦筋。比如,在市場周邊尋找合適的原材料供應商,有機會降低物流成本或者原材料成本;將生產工廠設立在勞動密集型區域,尤其是優選擁有豐富廉價勞動力的地區;引入先進的生產設備和流水線,短期來看是成本的增加,但長期來看是成本降低和效率提升的“雙贏”。
小結:一家企業想要打入海外市場,勢必要考慮清楚再行動。雖然目前正處于企業“走出去”的熱潮,但是更多企業還是應該先來一番“冷思考”。企業在國內市場發展情況如何,出海會影響國內市場嗎?到海外拓展市場需要付出多少努力,企業能夠承擔得起失敗的風險嗎?在當地市場的競爭中,企業擁有哪些優勢?能夠從海外獲取期望的回報嗎?出海前先想清楚這些問題,制定一套完整有效的海外市場開拓計劃,再一步步去執行三大戰略吧。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