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儀器網 時事聚焦】2018年5月7日,深圳奧林巴斯工廠的員工剛剛結束勞動節假期回崗工作,沒幾天就直接失了業。不過,他們并非被裁員,而是這家工廠停產停工了。4月16日還在互聯網上發布招聘信息,怎么還沒過一個月就驟然關閉了?
外資撤離會帶來什么
作為日本乃至世界精密、光學技術的代表企業之一,奧林巴斯主要從事醫療、影像、生命科學等三大業務。深圳奧林巴斯工廠就是專業從事傳統相機、數碼相機及其他相關產品開發、設計與制造的在華全資子公司。從1991年成立到2018年關閉,從鼎盛時期的1.5萬名員工到如今的1400人,長達27年的發展歷程戛然而止。
此次關廠事件不禁讓人聯想到近幾年其他外資撤離中國的例子。2017年,世界500強美資企業霍尼韋爾關閉了位于深圳福永以SMT、安防等產品生產制造為主的工廠,將產品線內遷至西安。硬盤制造商希捷集團關閉了蘇州工廠,尼康關停映像事業部位于中國無錫的生產子公司——尼康光學儀器(中國)有限公司(NIC)。去年富士康逐步撤離中國大陸的消息,更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引發了各方熱議。
網絡上對于外資撤離潮的起因眾說紛紜,譬如勞動成本和經營成本上升;對外資政策準入門檻提高,優惠政策取消;中國經濟體制的轉變縮減了盈利空間;中國本土企業崛起;外資企業其他內部原因(比如業務調整、產品問題)。當很多人還未感受到外資撤退帶來的影響時,有一些人提出,外資撤離代表中國賴以崛起的人口紅利優勢正在消失。如今“中國制造”還未轉型升級為“中國創造”,中國連制造大國的帽子都快丟了。那么,外資撤離對于中國到底有著怎樣的影響呢?
外資撤離意味著工廠關閉、員工下崗,因此直接的影響自然是針對工廠員工的。此前一家日本企業關閉后因為沒有妥善安置下崗員工,引發了千名員工拉橫幅抗議的事件。此次深圳奧林巴斯工廠停產停工還未出臺關于員工補償的方案,不過對于廣大員工來說,企業的補償遠不及他們丟掉的“飯碗”。一家外資企業的撤離,導致成千上萬名員工一夜之間失去工作。那么如果全部外企都撤離中國,會有多少人失業呢?行業人士指出,在華外企至少為中國提供了3000萬的就業崗位,再加上相關配套的內資企業,這個數據可能還要再翻兩倍。外資撤離帶來的失業問題有多嚴重,可想而知。
那么對于國內儀器儀表行業來說,外資撤離又意味著什么呢?是否就像很多人認為的那樣,國內競爭環境會更為輕松?當然不是這樣。外資雖然在逐步撤離勞動密集型企業和工廠,但是仍在積極經營處于上游的制造業和下游的服務業。“微笑曲線”理論曾指出,產業鏈中附加值高的是兩端的技術研發和售后服務,而中間的組裝、加工環節利潤較低。國內儀器儀表行業乃至整個中國制造業,長期以來都處于產業鏈中間利潤低的部分。雖然外資撤離后對產業鏈兩端的加速布局或將倒逼國內制造業向兩端轉型升級,但是倒逼僅僅是倒逼,跨不過這一道坎還是會死在產業寒冬中。
更為可怕的是,不少外資企業在撤離中國之后,來到了勞動成本和運營成本更低的東南亞及非洲國家和地區。而與此同時,國內中小型儀器儀表企業仍然不得不承受上漲的成本。兩方對比,國產儀器相比于進口產品的成本優勢縮小了,競爭力的差距又拉大了。原本就在技術研發和售后服務方面較為薄弱的儀器儀表行業,唯有重新定位自己,從依賴低成本價格優勢,轉變為依靠產品科技含量和產品質量取勝。然而這一方向,中國儀器儀表行業還有很長的一條路要走。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