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儀器網 時事聚焦】博物洽聞,通達古今。據傳早在山海經當中就已有“博物”一詞,但是“博物”與“館”的相連卻在一百來年之前才開始。隨著西方堅船利炮打開,現代博物館的概念被傳入中國。西方人在中國建起批博物館之后,國人也漸漸開始重視并著手辦起了自己的博物館。
博物館日
如今,參觀博物館已經成為了人們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對于文物的保護也成為了全社會的共識。今天恰好是5月18日“博物館日”,不妨跟著小編看看有哪些現代科學儀器在為博物館和珍貴文物保駕護航吧。
加強文物保護 博物館中的護寶神器
去年,我國制定了《文物保護裝備產業發展及應用五年行動計劃》,特別提到了“文物保護裝備升級及應用”。今年年初,中國國家博物館文物科技保護部主任潘路也提出,對于中小博物館,今后要進一步加強科學儀器設備應用。那么,有哪些儀器設備可以應用到博物館中的文物保護工作呢?
博物館環境監測系統是必不可少的重要設備。要知道,很多出土的文物都需要適宜的溫度、濕度等環境條件才能得以長期保存。絕大部分文物的保存標準溫度是20℃,且要求溫差波動要在2—5℃。因此,博物館當中通常要配備空調來調節溫度與濕度,或者采用博物館用除濕機提供控濕功能,避免古建筑、古籍以及其他文物因為濕度過大而腐朽脫落、發霉長斑,或者因為濕度過小而發生瓷器開裂、紙張變脆等問題。
為了更好地針對全館進行環境監測,博物館可以采用一套環境監測系統實施嚴密的溫濕度監控。它除了可以測量溫濕度、光照強度、二氧化碳、聲音等等,還可以提供傳感器報警系統,方便博物館工作人員遠程操控。近年來,為了進一步提升博物館館藏文物環境監測能力水平,智能儀器也開始應用到這一領域。目前已有“文物保護專用高/超
光譜成像設備”產業化及應用示范項目,致力于進一步拓展傳感器在文物保護裝備應用領域的合作項目。相信未來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將會更加智能化、便捷化。
火眼金睛識真容 科學儀器助力鑒寶
保護文物僅僅是基礎性工作,更重要的是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從依靠文物專家和史學專家的豐富經驗進行判斷,到如今采用高科技儀器“慧眼識真”,鑒寶工作的科技含量越來越高了。以早開展文物研究工作的上海博物館為例,自2007年以來,已經連續投入近4000萬元添置了環境掃描電鏡能譜儀、450KV X-CT、高
光譜儀、微區X射線熒光光譜儀、
紅外光譜顯微鏡、激光拉曼光譜儀、氣相色譜/質聯用儀、離子色譜儀等大型科學儀器設備用于文物鑒定和保護。
目前很多文物保護研究所或者博物館采用的儀器設備主要以光學顯微鏡為主,通常配備了體視顯微鏡、金相顯微鏡、偏光顯微鏡乃至的電子顯微鏡。此前熱播的《國家寶藏》當中,越王勾踐劍的無損檢測就是采用光譜儀和電子顯微鏡完成的,它的不銹之謎也因為這兩件儀器而被揭開。作為一種現代無損分析技術,拉曼光譜能夠獲得物質的分子信息,在文物年代考證、真假鑒定、物質成分測定等方面有著較高的應用價值。目前各大儀器廠商也推出了眾多手持式拉曼光譜儀,便于文物研究者使用。
超級連接的博物館:新方法、新公眾
今年博物館日的主題為“超級連接的博物館:新方法、新公眾”。這個主題要求博物館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新時代,充分發揮自身的“連接”作用,探索“新方法”,更好地吸引和服務已經融入網絡時代的“新公眾”。如何為新公眾打開一扇通往博物館的窗戶,成為了很多高新技術的發展方向。
打開手機搜一搜,很多博物館已經有了自己的和app。百度百科還開設了數字博物館,通過音頻講解、實境模擬、立體展現等多種形式,讓用戶通過互聯網即可身臨其境地參觀博物館當中的珍寶。展望未來,或許有一天人們能夠足不出戶,像電影《頭號玩家》當中描述的那樣游覽博物館。反過來,人們也可以采用更多“黑科技”和活動形式去拓展博物館文化,成為“與文物有關的人”,讓文化有序傳承。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