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器網 時事聚焦】6月17日晚上,四川省長寧縣發生6.0級地震,作為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消息被報道的一瞬間,幾乎全國的人民都開始為四川的同胞感到揪心。但是這一次和08年汶川大地震、10年玉樹大地震、13年雅安大地震不一樣,因為有關部門成功預警了地震,盡可能的降低了人員傷亡。
作為自然災害之一,大型地震一旦發生發生,伴隨的往往就是親人的生離死別,而更讓人們感到無奈的是,如果想從預測層面來完成地震預報,以現在的技術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預報無法完成不意味著無法預警,這次長寧縣的地震就成功做到了提前預警,而這背后離不開傳感器和互聯網的共同作用。
預警非預報 和地震波賽跑
地震預警和地震預報的根本區別在于,預報目的是在地震事件未發生的時候就對周邊可能產生地震的范圍做出預報警示,而預警則是在地震已經發生后,在嚴重災害形成之前對可能波及到的地區做出警示。理論上來說,地震預警只能做到減少損傷,并不能完全避免傷亡的產生,所以說,越快的預警理論上能越大程度的減少傷亡的產生,速度既是關鍵。
那么如何提升速度呢?地震預警的基礎是地震波的觀察,一般來說,地震波由橫波和縱波兩部分,兩者傳播速度不同,縱波傳播快破壞小,是地震監測中重要的震源位置、震級大小的判斷指標。事實上,破壞性地震波的傳播速度約為每秒3.5千米,雖然看起來非常快,但比起電波近似光速的傳播速度,顯然是還有一定的預警空間的。具體來說,通過在各地安裝預警傳感器——可以是道路也可以是墻壁上,讓它們像哨兵一樣,時時刻刻的收集數據,一旦有震蕩波出現,就可以及時觀測到一整個地區不同位置的地面晃動情況,再借由互聯網,將每個傳感器接收的數據傳輸到中央計算器,從而間接推算出震源位置,當前的傳播情況。隨后只要再通過網絡、電波等手段,將數據傳輸到廣播、電視、網絡等可以廣而告之的媒介上,就可以完成地震的預警。換言之,這一切實則是一個預警網的建設,傳感器越靈敏,鋪設的越仔細,預警的速度也就會越快。
缺點尚存,但是瑕不掩瑜
地震預警網的鋪設雖然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其中缺點也不能忽視。具體來說總共有兩個:其一就是精度問題,預警系統的規律是越接近震中預警越快,反之則越慢,意義也就越低,為了保證預警價值,整個過程并非細致入微的計算觀察,而是一個大致的考量,地震大小、震源等信息的判斷不一定完全準確;其二就是巨大化地震監測網以及長期的數據收集計算產生的人力物力的巨大投入。當然,事實已經證明了其存在的價值,但是地震預測以及抗震研究仍是地震相關科研項目需要突破的幾個重點。
結語:總而言之,小編相信,隨著技術的逐漸成熟,檢測平臺以及地震監測網的完善,未來地震預測的準確性還是非常可觀的。天災無情,人有情,抗災時,我們眾志成城,地震撼動不了感情,相信未來,我們也可以讓地震撼動不了我們的生命。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