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器網 時事聚焦】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自古以來,老師扮演的往往是一個有所長、善育人的形象。但是,當老師和學生發生爭執的時候,孰是孰非卻并不是那么好下定論的。近日,電子科技大學的一位老師因為“四大發明”屬不屬于創新的問題起了爭論,并且發表了“四大發明在世界上都不”、“中國古代沒有實質上的創新”等不恰當的言論,終被取消了教學工作,并停止了研究生招生資格。
盡管,我們并不了解事實的全部真相,沒有權利也沒有必要對這一結果做出評價,但是對于“四大發明”與科研創新之間的聯系卻是可以探討一下的。
事實上,由于中國教育體系的關系,對于絕大多數人而言“四大發明”的文化地位是很高的,但這也讓“四大發明”在有關學術研究上充滿爭議。其實不僅僅是這位老師,一直以來,有關“四大發明”是一種文化自信還是一種故步自封的話題從未停止,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四大發明”中存在許多疑點。
以司南為例,我想包括小編在內,許多人次接觸到“司南”這個詞匯,應該是在指南針有關的課程上。司南被認為是古代的指南針或者是指南針的雛形,根據課本中提到的,它的出現,一定程度上推進了航海領域的發展,為海上航行提供了一種可以避開天氣、環境影響,尋找正確航向的手段。
但是,就目前的文獻及實驗記載來看,“勺狀”司南根本無法用天然磁性指南。這里需要一提的是,盡管曾有學者在論文中提到,自己成功用天然磁石制成的磁勺完成了“勺狀”司南的指南工作,但是論文中提到的“天然磁石制成的磁勺”卻未曾被其他學者發現或見識過,因此該結論并不能證明“勺狀”司南指南的真實性。
不過,這也并不意味著司南就不是指南針,目前以一把磁勺放在一個銅盤上的“司南”造型,是否是歷史記載中的司南仍存在疑問。事實上,已經有學者對于 “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中提到的杓提出了新的解讀,認為,其指的實則是北斗柄三星而非勺子。當然具體為何,還需要未來更加精進的研究才能知曉。
但是從文化得兼角度來說,四大發明在上的認可度卻也不低,或許比起現在高精尖的產品,四大發明的確缺乏創新,但是,放在當時那個年代,四大發明的出現可能只是一次意外或是一個簡單的想法。更重要的是,不計利害,“四大發明”各自在不同領域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當時的社會局勢,對時代轉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進作用。
許多時候,新的成果是建立在傳統文化的傳承之上的,盡管四大發明對于現代科技來說,是過去的,甚至必須承認是落后的,但是對于我們來說,他象征的是一種文化上的激勵,我們褒贊四大發明,實則是一種中華民族對于自己生活的這片土地的驕傲、尊重,也是對于我國科研能夠出人頭地的一種自信、一種尊敬。
(本文參考資料來源:鳳凰網)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匿名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