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器網 時事聚焦】相信昨天的一則消息刷爆了大家朋友圈,那就是曾經流失到海外的青銅組器“曾伯克父”近日從日本成功追索回國。網友們聽到此消息后皆是歡欣鼓舞,紛紛留言感慨祖國如今的強大復興。
“曾伯克父”青銅組器是在古曾國發現的文物,整組器具由鼎以及烹調食物的各種鑄造精美的青銅器等組成,品類齊全,十分少見,而其所屬的貴族母國曾國則是有著跨越700多年的歷史。曾國建立于周咸王或周康王時期,史書又稱為隨國,大約存在于西周成康時期至戰國末期。曾國的歷史在傳世文獻并不多見,而這次文物的回歸對于研究春秋時期歷史文化、曾國宗法世系以及青銅器斷代與鑄造工藝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這次的青銅組器為我國近年來在文物市場成功制止非法交易、實施跨國追索的回歸文物的價值,青銅器組回歸的意義不僅僅在于文化歷史研究方面,更是我國日漸強大的象征。在屈辱的百年近代史,我們經歷了種種不平等對待,八國聯軍攻進北京,火燒圓明園和侵華戰爭時期,被掠走毀掉的珍貴文物數不勝數。而如同敦煌壁畫一般被外國文物商人盜走,偷運出去的文物數目更是如滿天繁星一般。被記錄在《文物》周刊的王在水的文章中提到了,在上47個地區超過200家博物館中,展示著160多萬件中國國寶,僅在侵華戰爭時期日本掠奪走了約360萬件文物,而這只是統計的一部分數據,散落在海外民間的國寶數目更是讓人痛心疾首。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和地位的日益提高,也在不斷加大追回海外流失文物的力度,而且成立了的組織專門來做這件事。流失海外的文物如舊燕歸巢般回到祖國的懷抱,形勢喜人。可是僅僅將它們帶回國是遠遠不夠的,更要對它們進行專業的科學維護及保養。
文物保存首先考慮的是保存環境,不當的保存環境會極大的縮短文物的壽命,而保存環境至關重要的兩個因素是溫度與濕度。文物保存時分為兩類,無機質文物與有機質文物,無機質文物的存放環境總體為:溫度:14—24℃,相對濕度 30—55%,有機質類文物的存放環境總體為:溫度:14—20℃,相對濕度 50—60%。只有在這種環境下,文物較為穩定,內部應力相對小,同時,這個時候環境對文物的影響較低,文物的自損也相當低。
在一般的條件下想要達到這樣的環境有一點難度,這時候就要考慮文物保管方法以及專業儀器及設備,使用專業的文物恒溫恒濕柜例如臨安珍貴古董儲藏箱是優選,因為這些展柜均按照文物保護標準來制作,如防輻射、溫度及濕度控制、空氣置換等都可按文物特性來設計。恒溫恒濕柜由制冷系統、加熱系統、控制系統、濕度系統、送風循環系統以及傳感器系統等組成,可以較好的完成存放要求,將不同類型的古董文物完善儲存。
國寶文物都是經過了時間的挑選留下來祖先的寶貴遺產,代表了中華五千年上下的璀璨文化,妥善的保管以及完整的把它們傳承給下一代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資料來源:央視新聞、百度百科)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