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器網 時事聚焦】你相信嗎,我們熟悉卻又陌生的宇宙年輕了二十多億歲!當然,其中原因不是宇宙本身年輕了,而是人類對于宇宙年齡的計算有了新的方法。近日,德國科學家團隊在《科學》雜志上刊登了一項成果,稱利用引力透鏡效應,他們成功計算出了新的哈勃常數,而通過這個哈勃常數計算出來的宇宙年齡,比目前主流觀點認可的要年輕20多億歲。
盡管目前,這項結果的性仍存爭議,但是卻也為人們提供了一種計算宇宙年齡的新方式。而小編今天要談論的也并非測量哈勃常數這件事本身,而是這件事背后所蘊藏的意義。
無論是天文航空還是考古研究,計量、計算、檢測都是科研領域內難以規避的內容,那么,真正重要的內容,究竟是科研的結論,還是科研的過程呢?是不是覺得這個問題老生常談,但是,這卻是無法避免的問題。
一般來說,主流認知中,科研的目的就是為了結果,縱使科研的過程多么的激勵人心,結果還是評價一項科研成功與否的關鍵。簡單的例子就是我們熟悉的愛迪生,盡管老師們喜歡用無數次的失敗來激勵大家努力嘗試,但是,終的目的還是希望大家可以像愛迪生一樣,“失敗乃成功之母”,努力之后獲得那一次關鍵性的成功。
但是事實卻是差強人意,即使放在現在,縱然有數不勝數的科研成果出現在科學會刊、電視新聞中,但是,背后的事實呢?科學會刊、電視新聞中極少會刊登、發布失敗的科研項目,所以大眾往往大多數時候能接觸的是成功的,然而和那些成功的科研項目比起來,沒有結論的,或者宣告失敗的科研項目,同樣數不勝數。
但是,那些失敗的項目就沒有意義了嗎?顯然不是的,撇開科研騙局這一特殊情況,大多數科研項目的失敗,并非是理論部分出了問題,而是實際操作中受阻,更深層次的原因,可能是資金投入的限制,或者是現階段的科研設備無法滿足科研過程的需要。換言之,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硬件條件上來了,這些“中道崩殂”的項目能得以繼續。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一點是,即使是失敗的項目,卻也為展示著逆水行舟的勇氣。智慧這個東西,如果你不斷去挖掘,他就會慢慢的轉變成經驗、常識,并孕育出新的知識;但是如果你選擇無動于衷,它就會慢慢的沒落、墮殆。
逆水行舟,難免要經歷不少的阻礙、挫折、岔路,如果把失敗的科研理解成觸礁的船只、駛向支線的扁舟,那么科研本身就像是在開闊上游的版圖,一切都將成為后繪制出的地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們會警惕后繼者,避免錯誤的一而再再而三,也會猶如燈塔指引著正確方向。
后,小編還要說,在合適的前提下,面對被糾正的錯誤結論、面對飽受爭議的科研結果、面對半途崩阻的研究項目,我們仍應該對那些奮斗與其中的學者抱有尊重,或許未來的某一天,他們的想法能開辟一片新天地。
?(本文參考資料來源:科技日報)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