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器網 能源環境】在平常的工作或學習中,我們經常會聽到或看到“濕地”二字。可能在大部分人眼里,濕地就是一片淺水區域。其實,濕地是地球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強大的生態凈化作用,與森林、海洋一起并稱為三大生態系統,因此還有“地球之腎”的美譽。但其作為陸生生態系統和水生生態系統之間的過渡性地帶,長久以來濕地都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
12月12日,由我國科學院和林草局共建的“濕地研究中心”在北京正式揭牌成立。中科院副院長及林草局副局長等出席了這一儀式。中科院副院長李樹深表示,利用并保護好濕地是關系到我國未來生態安全的重要任務,隨著濕地保護工作的不斷深入,科學技術也將在這一領域發揮出更大的支撐作用。濕地研究中心的成立,標志著我國中科院與林草局的合作將為我國濕地保護工作做出新的貢獻。
據了解,我國現有濕地面積5000多萬公頃,占國土資源的5.58%,國內已建成的濕地公園有900多個。長江經濟帶是濕地資源的密集分布區,包括河流、湖泊、沼澤等多種濕地類型。近年來這一區域興起的旅游業發展迅速,增長潛力大,有望成為我國旅游業發展的藍海。
長期以來,許多人對濕地的生態價值都一知半解。根據現代科學研究證明,濕地有很多非常重要的功能。首先,濕地在蓄洪防澇、調節氣候、控制土壤侵蝕、促淤造陸等方面起著積極的作用。其次,濕地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凈化水體、降解、吸收污染物、減輕環境污染。濕地還為人類提供了水資源和大量的食物與原料。此外,它還在保持生物多樣性和珍稀物種、維持地球表面生態平衡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但同時,由于早期人們對環境的漠視、認識水平的局限及對經濟利益的單純追求,長期以來在環境污染、過度捕獵、泥沙淤積以及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設等諸多因素的共同影響下,濕地資源遭受了不可逆轉的破壞。尤其是內陸濕地,20世紀中后期被大量改造為農田,引發了諸如珍稀動物滅絕、洪澇災害、環境污染等嚴重后果。因此,通過立法、科學技術監控修復等手段保護濕地、實現其多樣性與可持續發展是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任務。
保護濕地生態系統,首先要做好濕地生態系統的管理管控,通過立法來控制濕地-農田轉換,加強濕地生態系統的旅游業管理,防止旅游污染。其次還要嚴格控制農業生產活動中化肥、農藥的使用量,防止濕地土壤污染。此外,保護濕地生態系統也離不開分析技術全面且實時的監控。根據目前的研究進展和技術來看,廢水處理、水體富營養化控制、光化學分析處理、土壤污染控制、土壤肥力恢復、生物及物種保護等技術都在濕地保護過程中發揮著巨大作用。
濕地是由水利、土壤、大氣和小氣候相互作用而構成的特有生態環境,其中任一因素的改變,都會導致濕地生態系統的變化。因此,保護濕地、維護濕地生態功能的正常發揮,科學管理利用濕地,對于改善生態現狀、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