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器網 能源環境】近年來,隨著大家對環境保護關注度的不斷提升,“微
塑料”顯然已經成為一個大部分人都耳熟能詳的名詞,由于其具有顆粒直徑小、肉眼無法分辨及難以降解等特點,所以對于環境和人體的危害往往要比其他污染物更加嚴重。
與微塑料類似,微纖維作為紡織品生產、制作及清潔等過程的主要副產物之一,其對環境的影響也在逐漸變得比以往更加明顯。你可能不知道,當我們在使用洗衣機
清洗短袖、羊毛衫、運動裝和其他由合成布料制作的衣物時,會有無數的微纖維隨著污水被排放到環境中。雖然其中的一部分會被污水系統處理掉,但還有一大部分會隨著河流進入到海洋中。
近日,《科學進展》上面刊登了一則關于微纖維的新研究,研究提到,來自南非開普敦大學的Peter Ryan及其同事使用一種紅外光譜技術,對從大西洋、印度洋、南大洋以及地中海采集的916份海水樣本中的微纖維進行了分析,他們發現,在一共分析的2000根微纖維中,只有8%是聚酯或尼龍類的塑料纖維,剩余的全是平均長度為1毫米的棉花、羊毛、蠶絲、亞麻等天然纖維。
雖然長期以來,塑料及其碎片和分解微粒一直被認為是海洋污染的主要“元兇”,但實際上,紡織業生產所帶來的環境及海洋污染同樣不容小覷。我國人口基數巨大,又是紡織品生產和出口大國,且不論紡織業生產中染色、漂白等化學加工過程對水資源所造成的浪費和污染,單單在紡織品洗滌過程中,由于磨損、沖刷等機械應力而脫落并被排放到環境中的微纖維就不可計數。早在2007年國務院下發的《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方案》中,紡織品就被列為了重點污染行業。
而化工行業的快速發展,使更多添加了染色劑、阻燃劑等化學成分的合成纖維被用于紡織品生產中,由于合成纖維比天然纖維更加難降解,因此其在環境中停留的時間更久,對環境、生物及人類造成的影響也就更大。如果要研究紡織品和微纖維對環境的影響,那么微纖維的定量分析則是一個無法繞開的環節。
事實上,除了上述研究中用到的紅外光譜技術,還有很多儀器和方法能夠幫助我們準確檢測環境中的微纖維,溶解法、試劑法、顯微鏡觀察法以及X射線衍射法等都可以對微纖維進行檢測,但是這些方法通常需要進行樣品前處理,而且耗費時間長,所以快速、無損且準確的分子光譜檢測方法成為近年來微纖維分析鑒定的主要方法,常見的分析儀器包括近紅外光譜分析儀、傅里葉紅外光譜儀、傅里葉變換顯微紅外光譜儀等。
在如今“快時尚”的服裝消費文化中,我們購買、清潔和丟棄的衣物數量越來越多,但這些纖維制品并非如人們所想的那般被大自然分解,而是長時間停留在環境中時刻威脅著我們的健康。要想使紡織業對環境的“傷害”變得更小,就離不開我們每個人的身體力行,如減少衣物的購買數量、合成衣物的清洗次數以及使用衣物清洗袋等。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