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器網 時事聚焦】
導讀:近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于開展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的通知》,通知提出將在2020年至2022年之間開展首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作,引起了行業內的廣泛關注。據悉,此次普查將聚合大多數涉災部門和單位,采用統一技術框架,對國內的自然災害風險要素、
建筑和
交通等主要承災體以及歷史災害等進行“全集”調查,摒棄了以往單風險要素、單部門、多種評估標準的調查模式。
自然災害是人類社會面臨的諸多風險之一,主要是指發生在地球淺表層、能對人類及其生存環境造成巨大破壞的異常自然現象,包括地震、火山爆發、泥石流、臺風等自發性自然災害和
臭氧層變化、水體污染、水土流失以及酸雨等人為性自然災害。我國地理氣候條件復雜,自然災害的種類多、分布區域廣、發生頻率高,是自然災害損失嚴重的少數國家之一,幾乎每年都有地震、臺風、山體滑坡、泥石流、病蟲害及森林火災等自然災害的發生。
首次自然災害風險普查 意義不小
頻繁的自然災害不僅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而且嚴重制約著我國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根據應急管理部發布的數據顯示,近2019年國內發生的以洪澇、臺風、干旱和地震等自然災害共造成1.3億人次受災,經濟損失達3270.9億元。
另一方面,隨著氣候不斷變化和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自然災害的發生及其所造成的影響也逐漸呈現出新的特點,所以如果要了解全面的自然災害風險信息,為自然災害的防控提供可靠的數據依據,就必須開展綜合性的風險普查。據了解,此次全國自然災害風險普查的主要目的有三,即摸清全國自然災害風險隱患底數、查明重點區域抗災能力、客觀認識全國和各地區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水平。
助力風險普查 高科技技術有忙可幫
自然災害的發生給人類生存和發展帶來巨大威脅,面對這些災害,雖然我們目前還沒有辦法完全消除它們帶來的危害,但我們可以通過先進技術和方法對這些自然災害進行監測、評估,掌握它們的發生規律,進行有效的預防和控制,盡可能地減少災害帶來的損失。
遙感技術是指從高空或外層空間接收來自地球表層各類地物的電磁波信息,通過對這些信息進行掃描、攝影、傳輸以及處理,從而對地表各類地物和現象進行遠距離控測和識別的現代綜合技術,可以對重大自然災害進行監視和預測,為防災、減災和救災提供充分的科學依據。此次普查是我國首次全面、系統性的自然災害風險普查,涉及的災害種類多、范圍廣、而且技術要求高,所以在普查工作中,相關部門將借助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大數據以及云計算等新型先進技術進行調查、評估、數據處理,實現調查和評估工作的實時在線處理和分析。
自21世紀以來,遙感技術得到了迅速發展,并被深入運用到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在氣象、海洋研究、林業保護、地質、農業以及自然災害監測領域發揮出日漸重要的作用。相信隨著光譜技術、雷達成像、光學探測和地學分析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國自然災害風險監測工作會變得更加快速和精準。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匿名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