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器網 時事聚焦】從小到大,父母、老師總是在督促我們養成回家先洗手飯、飯前先洗手等良好的衛生習慣,但是在實際實施的時候,許多人洗手只是流于形式,并沒有能很好的達到洗手清潔細菌的目的。
據小編查閱資料了解到,想要達到好的去菌效果,每次洗手應該至少持續20至30秒,并且要保證挫洗到手的每一個細節。此外,即便是使用免洗洗手液的情況,也需要保證洗手液能在覆蓋手的各個部位的情況下擦拭20秒以上。而事實上,有很大一部分人實際洗手時間不到10秒。
近針對這種現象,英國斯隆水技術公司提出了一個新的項目,擬用聲波技術來輔助水流進行手部清理的工作。借助特殊的水,在流水中傳遞聲波,借此來實現短時間清理手上的細菌及病毒,達到縮短洗手時間的目的。從相關的報道來看,這個項目一旦成功,不但能保證更多人的個人衛生安全,還能一定程度上節約水資源的消耗。
顯然,想要完成這種水不但需要
傳感器的幫助,研制過程也離不開大量的科研儀器與
試驗機設備,但是即便如此,其背后依舊存在許多的矛盾有待解決,甚至有些矛盾可以深究到科學儀器的發展上。
從前面的內容大家不難意識到,這個項目的出現一定程度上是為了適應大眾錯誤的習慣,但是,即便如此依舊無法保證使用者的安全,因為還存在其他因素,像是是否使用了肥皂或者洗手液等等。因此產品所能做到的,只是輔助,終還是需要大眾養成正確的習慣。
而在科學儀器的發展道路上,隨著儀器功能的逐漸復雜,結構的逐漸精妙,對于操作者的使用要求也越來越高,這時候,如何給操作者提供便利便成了一條重要的發展方向。客觀的來說,隨著AI技術的發展,不少儀器開始嘗試通過借助大數據學習等技術,讓儀器可以了解使用者的使用習慣,定制化的優化使用菜單;亦或者在一些斷電保護、數據保留等功能上加強,避免操作者誤操作導致數據丟失的情況發生。
但是,歸根結底,這些只是從用戶習慣的角度優化產品體驗罷了,對于儀器的使用者來說,想要達到好的效果,或者更直接的說,想要或者準確的檢測結果,依舊需要嚴格的按照使用規范來進行。
換言之,儀器適應使用者習慣,只能在一定的范圍內優化產品的體驗,這是從消費者角度考慮的;但是從科研的角度考慮,操作者學習正確的操作,養成正確的使用習慣,才是有助于收獲正確科研結果的正確途徑。
因此,小編認為,儀器也好,技術也好,順應時代以及使用者習慣發展的同時,也應該要求使用者更好的掌握正確的規范,養成良好的習慣。
(本文參考資料來源:參考消息)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