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器網 時事聚焦】導讀:近日,北京海淀市監局隨即介入,發現當地一處水站通過更換桶裝水標識將原本3.3元的廉價桶裝水換裝成大品牌桶裝水,以此賣出更高的價格。與此同時,新華網也在近日曝光了小作坊通過將十余元的白酒灌裝進品牌酒瓶,在二手平臺高價出售假酒的行為。
3.3元的桶裝水經過10秒塑封變成了大品牌桶裝水賣20元;10元的白酒被灌入品牌酒瓶中搖身一變成為高價白酒。這兩件聽起來匪夷所思的事卻是近真實發生的新聞,而這無疑又一次將無底線的利益與消費者的安全聯系在了一起。
毫無疑問,無論是假水還是假酒,后的受害者都是購買這些假貨的消費者,而歸根結底,這些現象的產生都源自“品牌”價值下那巨大的利益。
或許很多人會覺得這些事發生的背后,牽涉的其實是監管不到位,但是真的是這樣嗎?其實不然,在我們國家,對于食品飲品有著非常嚴苛的標準和監管體系,就拿白酒來說吧,我國和白酒有直接聯系的執行標準超過70條,其中包含國家強制執行標準和執行標準,而其中不但針對不同類型的白酒都有各自細致的標準,還涉及到包括標志、包裝、
運輸、貯存等在內的多項技術指標。此外,各地都有針對白酒產品鏈的監管體系,并且隨著物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還增加了諸如商品溯源等在內的監管項目。
那么問題究竟在哪里,其實并非出在市場監管,而是因為互聯網灰色地帶。隨著二手交易這種模式被大眾接受,大量的二手交易平臺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這些平臺不同于傳統的銷售模式,賣家本身也可以是買家,因此沒有辦法像傳統消費平臺那樣完全介入到交易過程中,甚至因為交易的行為本身屬于買家之間的物質交換,因此也很難實現產品的溯源,且缺乏交易保障。
那么是不是說就無法制止這種亂象了呢?自然也不是。私以為,問題的關鍵還是在于如何甄別真交易和加交易的群體。針對那些大量販賣二手品牌酒的賣家,應該確保檢測機構有權利對其產品進行檢測。
而對于市場本身來說,應該加速建立便民快檢機構以及針對二手市場的第三方檢測機構,確保消費者可以以一個相對便利的方式借助科學儀器的幫助,然后以一個相對的方式獲取證據便于二手交易后的維權。而針對那些違規的賣家,無論對方屬于企業性質還是個人性質,都應該給予嚴厲的懲罰,以此杜絕同類現象再次發生。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匿名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