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器網 行業要聞】最近,重慶一女士因為賣出的150份真空包裝扣碗類熟肉產品沒有標注產品相關信息被買家舉報“三無產品”,并且最后被判決退賠5萬。而這件事情發生并在網絡傳播開來之后,一場關于三無產品的討論隨即展開。而在評論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少人認為這件事情涉及到“釣魚打假”,甚至有很大一部分的輿論是站在這位女士身后的。自然,對于這件事情,我們沒有資格也沒有權利去評判結果的好壞,但是我覺得就儀器人的角度,我可以由此切入和大家聊一聊市場監管這方面的事情。
首先我們來看事件的本身,這件事件最大的問題其實是在“三無產品”這個詞上。事實上,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電商平臺的不斷涌現,物流技術的不斷進步,網購滲透進人們生活的同時,也刺激了非常多互聯網時代的“個體戶”出現,他們通過網絡出售他們的收益,以此來獲取維持生活的資本。而這種特殊的模式其實自然而然地“培養”除了一批“三無產品”。由于是個人經營戶,他們的產品很難像大品牌一樣擁有一個系統的品牌和流程化的產品線,甚至手工制作的過程也限制了他們給產品貼上擺脫“三無”的標簽,盡管這些產品在品質上是可能完全達標的。
而從食品安全以及市場監管的指責來說,這些沒有信息支持的三無產品無疑是存在安全隱患的,這點毋容置疑,放在傳統市場上也必然會被有關機構責罰并下令整改。但是從互聯網這個渠道來說,我們是不是應該考慮一些其他的問題呢。事實上,互聯網對于產品的監管本身就存在許多難點,而即便是有標簽的產品,造假、虛標、假標簽的問題同樣屢見不鮮,以標簽定產品好壞是不是本末倒置了呢?
誠然標簽對于產品來說是一張合格證書,但是從目前的互聯網時代來說,我們是不是應該去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有那么多大眾喜歡但是卻沒有標簽的個人產品呢?
所以我認為,從目前的市場監管來說,或許我們更應該積極地促進完善監管工作的落實,幫助哪些本身安全達標,但是缺乏渠道的個人產品走上正規的渠道,以改代責,同時加速監管網絡的部署確保互聯網在售產品的質量。此外,還應該針對惡性舉報惡性打假的問題進行一定的約束,不要讓法律與權重的權利,成為一部分投機倒把的人謀利的工具。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