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器網 政策標準】近日,科技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2部門等12部門制定了
《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批示精神 加快推動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工作方案》(以下簡稱《工作方案》),并于17日正式發布。
《工作方案》圍繞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建設、全球主要創新高地建設等,確立了具體目標: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保持在6%左右,基礎研究經費占研發經費比重達17%左右;高技術產業增加值當年超過1.2萬億元,數字經濟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在7.5%左右,技術合同成交額超過8000億元,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企業總收入全國領先。
《工作方案》明確了建強建優戰略科技力量,深化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強化教育、科技、人才支撐,深化開放交流合作等22項重點任務,從6個方面進行部署,包括如何做強做優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如何建設世界領先的科技園區、如何推進科技開放合作等。
《工作方案》指出,形成國家實驗室體系。
優化重組在京全國重點實驗室。統籌國家實驗室、全國重點實驗室等資源力量,貫通科研體系,形成跨學科跨領域的創新網絡;加快建成世界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聚焦
能源、空間、生命、物質、地球科學和信息智能等重點領域,建成并運行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高能同步
輻射光源、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設施等大科學裝置。
聚焦深化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工作方案》強調,加大數學、物理、化學、生命科學等基礎學科支持力度,前瞻部署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等前沿科學研究,對標集成電路、關鍵軟件、新材料等關鍵核心技術需求倒逼應用基礎研究發展。
為實施戰略性重大科技計劃和項目,《工作方案》指出要組織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計劃,超前開展“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研發能力建設,在低碳能源、生命科學等重點領域,布局實施一批重點項目群,著力解決影響和制約國家發展全局、長遠利益的重大科技問題。并持續推動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等在京落地,重點推進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國家區塊鏈技術創新中心、國家綠色低碳建筑技術創新中心等平臺建設。
《工作方案》還強調,統籌推進重點領域體制機制改革,進一步優化財政科技經費支出結構,推動科技評價制度改革。與此同時,實行公開競爭、定向委托、“揭榜掛帥”等新型項目組織形式,探索對非共識項目進行支持;推進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管理等改革試點,著力打通高校、科研院所、醫療機構等科技成果轉化堵點。
創新高地是黨的二十大的戰略布局,希望能夠加快形成各具特色、梯次聯動的國際科創中心和區域科創中心組成的高峰和高原,迭代我國下一階段區域創新高地的布局格局,其目的就是要在未來全球創新版圖重塑過程中,把握先機、扎實工作,把包括北京在內的國際科創中心打造成未來主要的世界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
《工作方案》原文如下。
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批示精神 加快推動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工作方案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思路
圍繞到2025年基本形成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戰略目標,發揮首都教育、科技、人才優勢,堅持“四個面向”,以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根本,以支撐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以深化改革為動力,推動北京率先建成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有力支撐科技強國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二、發展目標
到2025年,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基本形成,成為世界科學前沿和新興產業技術創新策源地、全球創新要素匯聚地。
——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建設取得重要成效。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的戰略科技力量全面強化。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躋身全球前列。由戰略科學家領軍的創新團隊在若干重要科學命題和科學發現上實現重大突破。由科技領軍企業牽頭的創新聯合體有效解決一系列關鍵核心技術問題,初步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保持在6%左右,基礎研究經費占研發經費比重達17%左右。每萬名就業人員中研發人員數量達到260人左右。
——全球主要創新高地建設取得明顯進展。中關村世界領先科技園區建設打開嶄新局面,三城一區融合發展提升創新能級。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領軍企業,“獨角獸”企業數量位居世界城市前列。高精尖產業不斷壯大,高成長、高潛力的未來產業加速培育,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基本建成。高技術產業增加值當年超過1.2萬億元,數字經濟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在7.5%左右,技術合同成交額超過8000億元,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企業總收入全國領先。
——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生態基本形成。中關村先行先試改革取得顯著成效,科技體制改革全面深化,制度型開放走在全國前列,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充滿活力。人才、技術、資本和數據等創新要素流動更加順暢,國際化資源配置能力顯著增強,引領全球的科學聚落初步形成。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全方位加強,對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多維度提升。
三、主要任務
(一)建強建優戰略科技力量,有效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1. 形成國家實驗室體系。堅持黨對國家實驗室的統一領導,創新管理體制機制,推動在京國家實驗室高質量在軌運行。優化重組在京全國重點實驗室。統籌國家實驗室、全國重點實驗室等資源力量,貫通科研體系,形成跨學科跨領域的創新網絡。中央和地方財政積極支持,中央和地方合理分擔,強化人才、空間、科研等服務保障,確保按期完成國家交給北京的重大科技攻關任務。
2. 加快建成世界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按照“在用一批、在建一批、謀劃一批”的總體格局,大力推動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聚焦能源、空間、生命、物質、地球科學和信息智能等重點領域,建成并運行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高能同步輻射光源、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設施等大科學裝置。持續加強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調試、運行的資金保障,進一步強化服務用戶需求與服務國家戰略的對接,提升設施成果產出能力和技術外溢效應。支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關鍵技術攻關和設備自主研制,培養壯大熟悉尖端、復雜工程建設的科研、工程、技能人才隊伍。
3. 支持新型研發機構創新發展。制定實施加強世界一流新型研發機構統籌管理辦法,推動新型研發機構進一步優化完善決策、預算、財務、人事、科研組織、績效評估等運行管理機制。持續支持新型研發機構在人工智能、生命科學等領域取得一批世界級重大原創成果。
4. 強化研究型大學和高水平科研機構的創新功能。貫徹落實國家“雙一流”建設戰略部署,支持在京高校全面融入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推進新一期北京高校高精尖創新中心建設,強化“有組織科研”,發揮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在引領國際學術前沿、催生產業技術變革等方面的策源功能。加速沙河、良鄉高教園向大學城轉型發展。支持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等科研機構在符合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有關要求的前提下優化在京科研力量布局,強化重大原始創新突破和科技任務攻關,加速創新成果落地轉化。
(二)深化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5. 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落實好國家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出臺北京市基礎研究領先行動方案,堅持目標導向與自由探索并舉布局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加大數學、物理、化學、生命科學等基礎學科支持力度,前瞻部署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等前沿科學研究,對標集成電路、關鍵軟件、新材料等關鍵核心技術需求倒逼應用基礎研究發展。探索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新范式,推動人工智能與科學技術深度結合,以數據要素驅動基礎研究與產業融合發展。
6. 實施戰略性重大科技計劃和項目。組織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計劃,超前開展“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研發能力建設,在低碳能源、生命科學等重點領域,布局實施一批重點項目群,著力解決影響和制約國家發展全局、長遠利益的重大科技問題。發揮政府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中的組織作用,結合實施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在京布局和落地一批重大科技項目,加強項目信息數據的互聯互通,統籌央地資源聯動、錯位接續支持。
7. 打造跨領域、大協作的創新平臺。持續推動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等在京落地,重點推進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國家區塊鏈技術創新中心、國家綠色低碳建筑技術創新中心等平臺建設。支持公共底層技術平臺和中試平臺建設,打造超大規模人工智能模型訓練平臺、區塊鏈可信數字基礎設施平臺以及相關領域中試熟化平臺、概念驗證平臺等,加速前沿技術和底層技術快速迭代與創新突破。
8. 強化企業的科技創新主體作用。支持建設科技領軍企業牽頭、高校和科研院所支撐、各類創新主體協同的創新聯合體,合力攻關關鍵核心技術和前沿底層技術,探索由企業主導的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新范式。推動在京中央企業、市屬國有企業加大技術創新研發投入,提升關鍵核心技術協同攻關能力,發布面向前沿技術的應用場景清單,向科技型中小微企業開放。
(三)加快建設世界領先科技園區,打造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撐。
9. 加快建設中關村世界領先科技園區。制定實施中關村世界領先科技園區建設方案,以理念領先帶動原始創新、人才發展、一流企業、高端產業、創新生態的全面領先,大力提升專業化、市場化、國際化運營服務水平,持續強化中關村科技創新出發地、原始創新策源地、自主創新主陣地的功能定位,打造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突破口。統籌推進中關村“一區多園”發展,實行更具有競爭力的土地、財政、金融、人才等政策,推動項目、資金、人才、基地等一體化配置,打造中關村高品質科技園區。
10. 提升“三城一區”創新能級。進一步聚焦中關村科學城、突破懷柔科學城、搞活未來科學城,升級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順義創新產業集群示范區。支持中關村科學城統籌南北區均衡發展,完善創新前沿布局。深化未來科學城央地協同和校城融合,持續建好生命谷、能源谷、沙河高教園區“兩谷一園”,打造生命科學創新走廊和清華科學城。推動懷柔科學城打造高端科學儀器裝備產業集聚區和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區。支持創新產業集群示范區承接好三大科學城成果外溢,打造高精尖產業體系。健全“三城一區”統籌聯動和融合發展機制,以重大科技攻關為牽引,以科技資源優化配置為抓手,完善“基礎設施—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成果轉化—產業發展”聯動體系。
11. 構建科技企業全周期支持與服務體系。實行分層分類、梯次培育、體系化支持,持續增強科技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創新發展水平。落實高新技術企業“筑基擴容”“小升規”“規升強”三大工程,加快推動“獨角獸”企業、專精特新企業、隱形冠軍企業、前沿技術企業等發展,著力培育旗艦型一流科技企業。優化創新要素供給,建成一批硬科技導向鮮明、專業服務能力突出、產業集聚帶動作用顯著的標桿孵化器,促進研發服務、投融資、市場推廣等專業服務機構發展,營造硬科技創業的良好環境。
12. 形成擁有技術主導權的產業集群。以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為核心和引領,協同京津冀優勢產業資源,打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集群,推動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虛擬現實、信息安全等領域領先發展。打造醫藥健康產業集群,做優做強以創新藥品、新型疫苗、高端醫療器械、數字醫療新業態為重點的醫藥健康產業,推進高水平研究型醫院建設,試點建設智慧醫院。打造智能制造產業集群,支持集成電路、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
機器人、智能裝備等發展,規劃和建設智能網聯“車路云網圖”支撐體系。打造綠色智慧能源產業集群,大力推動低碳、零碳、負碳技術研發與產業化,壯大以能源互聯網、氫能及燃料電池為代表的綠色能源與節能環保技術創新。打造高端儀器設備產業集群,強化智能儀器儀表設計制造和計量測試技術研究,研制高端工業用儀器儀表。深入開展產業鏈強鏈補鏈工程及產業筑基工程,不斷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圍繞互聯網3.0、人工智能、光電子、低碳技術等重點前沿領域,布局未來產業發展,啟動未來產業科技園建設,打造未來產業培育高地。
(四)強化教育、科技、人才支撐,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
13. 大力集聚戰略科技人才。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要和首都發展重大需求,全方位吸引集聚更多科技人才。落實新一輪外籍人才便利政策,在外籍人才簽證、工作許可、長期居留等方面,推行更加便利的服務措施。加強人才服務體系建設,建立更具人文關懷的人才引進服務保障機制。
14. 提升高質量人才自主培養能力。支持高校加快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深入實施國家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戰略行動,布局前沿科學中心、學科交叉中心,構建前沿技術領域人才培養體系。推動高校深化工程教育改革,進一步加強工程碩博士培養工作,強化企業在工程技術人才培養中的自主性和力度。支持高校在不新增建設用地和擴大辦學規模的前提下與企業共建產教融合基地、特色研究院、新型研發中心等平臺,共建未來技術學院、現代產業學院、特色化示范性軟件學院等特色學院,大規模培養重點產業急需緊缺人才。在京布局和建設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加強高技能人才培養。加大優秀青年科技人才扶持力度,實施好卓越青年科學家計劃、杰出青年人才計劃等人才項目。
15. 優化人才發展環境。深入推進“破四唯”“立新標”,探索形成以創新價值、創新貢獻等為導向的人才評價辦法。促進人才合理流動,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員按國家有關規定到企業創新平臺兼職,鼓勵擁有實踐經驗的企業家、企業科研人員到高校、科研院所擔任兼職教師或兼職研究員。提高國際人才社區建設水平,落實好教育、醫療、商業、住房等公共配套服務。
(五)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形成支撐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
16. 持續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先行先試改革。貫徹落實中關村新一輪先行先試改革措施,進一步提升改革措施實效,適時在中關村示范區全域推廣。圍繞財政金融、成果轉化、人才激勵、企業創新等方面,推動出臺下一批改革措施,形成“壓茬推進、滾動推出”的新態勢。
17. 統籌推進重點領域體制機制改革。進一步優化財政科技經費支出結構,加強對重大科技項目經費安排的全過程審核把關,加強資金和項目的統籌。實行公開競爭、定向委托、“揭榜掛帥”等新型項目組織形式,探索對非共識項目進行支持。推動科技評價制度改革,形成以質量、績效、貢獻為核心的科技評價導向,完善自由探索型和任務導向型科技項目的分類評價制度。推進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管理等改革試點,著力打通高校、科研院所、醫療機構等科技成果轉化堵點。
18. 完善科技金融體系。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做強北京科技創新基金,大力吸引和集聚天使投資、風險投資,支持商業保險資金等長期資本參與創業企業投資。完善科技型企業發行上市、發債融資、并購重組等支持與服務體系,建設好中關村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更好發揮北京證券交易所在服務科技創新企業中的功能。
19. 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優化知識產權快速協同保護、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形成更高效率、更高質量的知識產權服務體系。推動高校、科研院所等知識產權利益分配機制改革,培育高價值專利。審慎規范探索知識產權證券化,促進知識產權市場化運營。支持科技企業加快海外知識產權布局,完善海外維權機制。創設并建好國家知識產權保護試點示范區。
(六)深化開放交流合作,營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生態。
20. 深化國際科技開放合作。依托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范區和中國(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兩區”的優勢,形成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持續吸引國際科技組織、行業聯盟、外資研發機構、跨國公司、國際科技服務機構等在京集聚發展。高質量做好中關村綜合保稅區申報與規劃編制,國務院批準后,做好項目引進、投建運營和圍網建設工作,探索以科技創新為特色的綜保區建設新路。搭建多層次、多類型的科技合作交流網絡,聯合推動創新研發、創業孵化、雙向技術轉移。支持科技型企業通過戰略研發合作、技術交叉許可、投資并購重組、在境外設立研發中心等方式,提高海外優質資源的配置能力。
21. 推動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圍繞共性技術攻關、技術市場融通、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加大引導性投入。發揮北京研發優勢,結合津冀應用場景和資源優勢,推動基礎研究領域政策、資源等協同。持續深化北京與河北雄安新區、通州區與北三縣協同創新。加強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深化體制機制創新與功能建設,促進技術轉移及成果轉化,更好促進京津冀協同創新。
22. 高水平辦好中關村論壇。圍繞科學、技術、產品、市場交易等全鏈條創新,強化中關村論壇會議、交易、展覽、發布、大賽等功能,打造面向全球科技創新交流合作的國家級平臺。以中關村論壇為引領,支持在京舉辦高規格國際科學會議、前沿領域全球性高端峰會,活躍國際學術交流局面。
四、保障措施
(一)強化政策保障。
加快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條例立法工作,形成專項法規和制度保障。支持中關村開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先行先試改革,研究形成中關村世界領先科技園區建設方案、北京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方案等關鍵政策。在加強基礎研究、建設新型研發機構、完善研究型大學科技創新體系、培育旗艦型企業和“獨角獸”企業、加快人工智能和醫藥健康等產業發展等方面,研究出臺相關政策。
(二)強化組織保障。
按照黨中央的部署和要求,進一步優化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領導體制與運行機制。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由北京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辦公室(以下簡稱北京辦公室)負責統籌推進和落實各項工作。依托科技部部長和北京市市長作為北京辦公室“雙主任”的優勢,聯系對接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級成員單位,形成推動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工作合力。結合改革創新與對外開放的新需要,適時增補相關國家部委及中央單位作為領導小組部級成員單位。提升北京辦公室的統籌協調能力,完善部際協調機制,定期召開部市共建科技創新中心現場推進會議、北京辦公室全體會議等,研究調度重大事項。優化部市區三級聯動的領導體制和運行機制,強化北京辦公室“一處七辦”運行機制,加強對重大科技項目、重要創新平臺、年度重點任務及項目等的工作調度。
(三)強化經費保障。
進一步優化財政科技經費支出結構,加強資金和項目的統籌,積極支持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戰略性、關鍵性領域。改進市級財政科技經費管理方式,強化財政資金統籌機制,提高決策效率。發揮財政資金帶動作用,綜合運用市場化風險補償、貸款貼息等方式,引導銀行信貸、創業投資、資本市場等,加大對創新創業支持力度。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投向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持續支持企業提高研發投入強度。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匿名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