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器網 時事聚焦】社會的高速發展以及文化的不斷交流賦予了當代年輕人許多獨特的生活方式,甚至許多傳統觀念中匪夷所思的情況反而成為了如今不少群體的生活常態,“擺攤”文化便是其中之一。傳統觀念中,擺攤給人的往往是一種卑微感,是生活所迫的無奈之舉,但在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嘗試擺攤,甚至還會用自媒體去宣傳自己的擺攤生活,是一種不同于職場精神內耗的“自由職業”。
“下雨有傘,荷包有錢,天黑有燈,出攤有客,付出皆有收獲”擺攤甚至一度成為了年輕人愿意并且向往的生活方式,擺攤經濟也因為年輕人的加入再一次煥發了全新的生命。但事實上,這種古樸卻又帶著復古潮流感的經濟方式,背后其實是擺攤人與監管人的“難”。
許多人選擇擺攤,其實是因為傳統職業朝五晚九的病態內卷并沒有給他們帶來期望的薪水與生活,反而擺攤能夠給他們帶來生活的希望,但是為了擺攤,他們面臨的是露天工作的勞苦與長期規劃的辛苦。可以說與傳統職業相比,他們并不輕松,只是選擇了一種他們愿意接受的努力形式。
與此同時,不同于固定場所固定規則的辦公樓,擺攤的隨機性也增加了地方監管人的工作難度。一方面,什么地方能出攤,什么地方不能出攤其實是和地方的
交通管理甚至是城市規劃密切聯系的,如果不加以約束會影響城市的交通
運輸;另一方面,擺攤背后的食品安全問題,產品品質監管都都更難管控。
事實上,“擺攤”一定程度上也解決目前存在的就業難題。因此,在不否定擺攤經濟的情況下,規范化、合理化“擺攤”這個行為,也成為了目前需要解決的難題。
為此,各地都做出過不同程度的努力。像北京、成都、杭州等城市,就為擺攤設立了多條步行街,以此來平衡擺攤人和交通之間的矛盾。但即便如此,選品、選址、備料、出品、定價、運營依舊在無形之中限制著“擺攤”的進行。而當你真的去嘗試,就會發現,擺攤背后的內卷并不比職場簡單,自由的代價是另一個層面的“焦慮”。而這最后的結果,往往就會變成回歸職場,或者選擇與“城管”斗爭,去那些不允許擺攤的地方“討生活”。
與之相對的,對于那些監管的人來說,擺攤文化不斷發展,產品類別不斷增加,監管難度不斷上升,最終也只能不斷升級裝備,確保商品的品質問題。
所以,從宏觀層面來看,經濟運作無法避免市場規律,為了生活努力自然重要,但是選擇自己合適的生活方式,比盲目跟風更有意義。同樣的,對于監管部門來說,擺攤成為了一種普遍的市場模式,那么從檢測儀器到監管方針,也應該重新做出規劃,配制出更加合適的手段來優化它們往積極的方向發展。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