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是可持續
能源中的主力軍,同時也是現階段能夠輔助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重要能源模式,但與此同時,核能又是一種非常“脆弱”的能源,如果不能正確的加以利用、加以控制,隨時都可能成為威脅安全的“猛獸”。諸如核泄漏、核廢水排放等核安全問題,也在全球范圍內發生過,對核能安全的把控也成為了利用核能源發展國家經濟的重要基礎。
也正因如此,如何用科技守住核
輻射環境安全線是目前我國發展核事業的基本前提。事實上,我國本身就已經是核能、核技術的利用大國。根據相關消息顯示,目前我國大陸地區運行和在建的
電機組數量為全球第二,合計77臺,此外,還有在射放射源合計16.5萬枚,廢舊放射源24.8萬枚,射線裝置27.1萬套。更重要的一點是,在核能利用頻繁的前提下,我國的放射源輻射事故年發生率卻能夠始終保持一個較低的水平。
而從歷史背景來說,我國自2012年恢復核電站建設起,就高度關注核電安全與核管理。在2016年還提出了《核安全與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三五”規劃及2025年遠景目標》,對相關的能源使用及涉及到的環境保護問題,進行了明確的規劃。此外,從2018年起便不斷完善核管理規范,先后設立了多部法規及標準,其中包括7部行政法規、28項部門規章、107項安全導則和千余項技術標準,并且設有《核安全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兩部法律對核能產業進行約束。
在此基礎上,我國還進一步通過提升科研實力,通過科學儀器強化核監測、核監管問題。其中不但包括了輻射安全排查相關的設備,還囊括了用于保障核電站安全的監管設備。像針對大亞灣核電站夏季高溫天氣的使用需要,在核電站配備了大量的高精度的溫度監測設備,全方位的監視溫度變化確保安全。
再比如多省市聯合建立了完善的輻射環境監測網絡,來杜絕核威脅。據悉,目前我國共布設1835個國控輻射環境監測點位,遍布全國各地級及以上城市、重要河流湖泊、國家重點監管核與輻射設施周邊地區和其他重要邊境地區。這不但保障了內部核安全,對于外來核威脅的監管也非常完善。此外,截至近日,有關部門還在不斷更新檢測設備,采購了空氣氚在線自動監測系統等新儀器不斷的強化了核監測實力。可以說我們在用科技發展能源經濟的同時,也不斷在借助科技保障能源安全。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