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否定、不斷尋求突破的過程,因此在科研發展的過程中,常常會有許許多多的記錄被打破,諸如顯微鏡的最小觀測單位、天文學的最遠觀測點、材料的最高純度等等,除此之外,像是專利數量、應用成果轉化數據同樣也是可以創造新記錄的項目。總體來說,大部分時候,如果在科研領域出現記錄被打破的情況,結果往往是振奮人心的。但事實上,有時候,一些記錄的出現或許并不能讓人高興。
而最近,《自然》周刊上,就誕生了這么一項并不值得我們高興的數據——2023年研究論文的撤回數量已經超過1萬篇,打破了年度記錄。
事實上,就實際情況來說,有關機構、學術單位對論文成果的真實性進行驗證,以及出版商努力清理大量虛假論文和同行評議中的欺詐行為,是科研發展中重要的環節,每年都要進行。同樣,不可避免的會有大量問題論文被處理。
此外,《自然》周刊在相關報道中,還提到一個數據——撤回率。經過他們分析,在過去十年內,特定年份發表的論文被撤回的比例,在過去十年內增加了兩倍多,而2022年的論文撤回率已經高達0.2%。
那么哪些國家撤回率最高呢?《自然》自然也統計了相關的數據,結果表明,在研究論文的發表大國(20年發表了超10萬篇)中,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和俄羅斯的撤回率在過去20年里是最高的,其中,沙特阿拉伯的撤回率達到了每萬篇論文撤回30篇。而撤回論文較多的機構為欣達維出版公司,其隸屬于出版商威利公司,旗下期刊僅2023年就以“擔心同行評議過程遭到破壞”以及“對出版和同行評議過程進行全面操縱”等理由,撤回了超8000篇文章。
事實上,這家公司對待論文的態度并不馬虎,甚至為此制定了更加嚴格的程序,并計劃建立“誠信的數據庫”,與其他出版社“分享”論文發布過程中被揪出的不良分子。
回到這些數據本身,我們很難在這個數據上展示出什么激動的感情,因為它確實揭露了目前學術界存在的問題。但凡事都具有兩面性,事實上,更多問題論文被揪出意味著篩查后論文整體的水平得到了提升,并且也反應了大眾對于論文的重視。而撤稿本質既是亡羊補牢,那就為時未晚,只要它維系公平公正,對于學術發展的意義或許總會有一天能帶來讓我們激動的驚喜。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