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器網 行業(yè)要聞】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指出,“科技創(chuàng)新能夠催生新產業(yè)、新模式、新動能,是發(fā)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是科技創(chuàng)新的源頭,對我國發(fā)展新質生產力、推動實現(xiàn)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至關重要。
今年以來,我國大科學裝置建設穩(wěn)步推進。在粵港澳大灣區(qū),圍繞信息、材料、海洋、
能源等重點學科領域,目前已布局先進阿秒激光設施、強流重
離子加速器、冷泉生態(tài)系統(tǒng)研究裝置等多個大科學裝置。
“神農設施”在湖北武漢立項啟動,建成后將成為我國農業(yè)領域的首個大科學裝置;在上海張江科學城,硬X射線自由
電子激光裝置進入設施建設階段,上海同步輻射光源二期工程也將在今年迎來國家驗收,全球規(guī)模最大、種類最全、綜合能力最強的光子大科學設施群已現(xiàn)雛形……
4月28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在北京表示,截至2023年底,中國已布局建設77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即大科學裝置,在建和運行的大科學裝置達57個,已覆蓋主要科研領域,部分設施綜合水平邁入全球“第一方陣”。
2024年3月5日,李強總理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明確了2024年政府工作十大任務,其中在第二項工作任務“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zhàn)略,強化高質量發(fā)展的基礎支撐”中提出要“加快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并強調“加快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體系化布局,推進共性技術平臺、中試驗證平臺建設”。
大科學裝置以聚焦科學技術前沿,具有科研、技術、工程三重屬性且跨領域、學科交叉的綜合性,以及建設體量大、周期長等特點,體現(xiàn)國家整體研究實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按照科學用途,大科學裝置可分為三類:一是公益基礎設施,主要為國家經濟建設、安全和社會發(fā)展提供基礎數據和信息服務,屬于非營利性、社會公益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如遙感衛(wèi)星地面站、長短波授時系統(tǒng)、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科學”號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等。
二是專用研究設施,具有特定科學領域的重大科學技術目標、明確具體的科學目標,科學用戶群體也比較集中,如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江門中微子實驗、核聚變實驗裝置、蘭州重離子加速器等。
三是公共實驗平臺,為多學科領域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提供支撐性平臺,有多學科大量用戶群體,如中國散裂中子源、上海光源、穩(wěn)態(tài)強磁場實驗裝置、合肥光源等。
作為下一代公共實驗平臺和探索微觀世界的利器,中國科學院高能所正在懷柔科學城積極推進建設的高能同步輻射光源,其注入器已出束,預計2024年底發(fā)射第一束光,2025年啟動試運行。
我國未來需要規(guī)劃、設計、建設更多真正大科學裝置,爭取獲得重大科學成果。同時,“要不斷加強國際合作,吸引更多的同行加入我們的團隊,使用我們的裝置。而只有真正領先的裝置,才能吸引高水平的國際合作。”王貽芳總結強調說。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