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器網 材料化工】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前幾天揭曉,獲獎者為三位在鋰電池領域做出貢獻的科學家——美國學者約翰·古迪納夫(John · Goodenough)、斯坦利·威廷漢(Stanley· Whittingham)和日本學者吉野彰。這一結果并不讓人意外,約翰·古迪納夫已經陪跑諾獎多年,今年仍是獲獎的熱門人選——預測名單上的另兩位是金屬有機框架材料的奠基者Omar M. Yaghi和從事新能源電池研究的Michael Gratzel。
對于離不開數碼產品的現代人,鋰電池并不陌生。能量密度高、壽命長的可充電鋰電池為電子行業帶來了巨大變革,讓電子產品可以更輕薄、更便攜、更安全。如今,鋰電池已經深入到生活的各個方面,不僅應用于手機、平板、筆記本等電子設備,還為新能源汽車提供動力,甚至用于風電、水電等清潔電力的儲能以調節電網供電。
鋰電池的研發是一場長達50年的接力,運動員就是三位獲獎者。上世紀70年代,斯坦利·威廷漢利用二硫化鈦開發出可以容納、嵌入鋰
離子的物質,從而設計了鋰電池的初始方案——以金屬鋰為負極材料,硫化鈦為正極材料。而后約翰·古迪納夫接棒,將正極的金屬硫化物替代為金屬氧化物,在1980年證明以嵌入鋰離子的氧化鈷(鈷酸鋰)為正極的鋰電池可以產生更高的電壓。在此基礎上,吉野彰在1985年用碳材料石油焦代替金屬鋰作為負極,發明了個可用于商業的鋰離子電池。因為鋰離子電池中不再有純鋰,所以其安全性遠遠超過之前的鋰金屬電池。這個電池后來被索尼公司應用于早期的移動電話中,掀起了電子產品的革命。
然而這場接力并沒有就此結束,約翰·古迪納夫在吉野彰之后重新接過了接力棒,繼續鋰電池的改進工作。1997年,他帶領的研究團隊發現了新的正極材料——磷酸鐵鋰。沒有重金屬元素的磷酸鐵鋰是目前安全的正極材料,對人體完全無害,而且還極大地提高了鋰離子電池的穩定性,降低了成本。97歲高齡的約翰·古迪納夫打破了諾獎得主的年齡記錄,但即使已經年近百歲,他依然沒有停止研究,而是繼續在鋰離子電池的新領域——全固態電池中摸索前行。
約翰·古迪納夫曾說:“我們有些人就像是烏龜,走得慢,一路掙扎,到了而立之年還找不到出路。但烏龜知道,他必須走下去。”他30歲入行,54歲才開始研究電池,58歲發現鈷酸鋰,75歲發現磷酸鐵鋰,94歲開始探索全固態電池。97歲,他獲得了科學界高的榮譽,在很多人看來,他的一生就像他的姓氏“Goodenough”一樣“足夠好”了,但是他知道他做的還遠遠不夠,也許到生命的后一刻他會滿意自己獲得的成績,而在那之前他都要繼續走下去。
約翰·古迪納夫是所有科研人員的代表。在科技發展的歷程中,是研究者持之以恒的探索才有了改變世界的成果。即使暫時失去方向,只要繼續努力,總會有新的出路。然后沿著道路堅定不移地前進,走出人類的未來。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