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器網 材料化工】導讀:10月9日,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塵埃落定,獲獎者是美國科學家約翰·古迪納夫、英裔美國科學家斯坦利·惠廷厄姆、日本科學家吉野彰,諾貝爾化學獎終于涉及到了鋰電池領域。
根據《科技日報》的報道,本次或者諾貝爾化學獎的三位科學家中,古迪納夫已有97歲高齡。而在過去的幾年里,他一直是化學領域以及各媒體猜測的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其中原因不難理解,因為他的發現,切實改變了絕大部分人的生活。
撇開那些復雜的學術解釋,此次諾貝爾化學獎涉及的成果,簡單地概括就是鋰電池,這也是為什么可以放心的說他的發現改變了我們。當然,鋰電池領域的發展離不開一直以來各個科學家的前行投入,本次的三位獲獎者間也并不存在的成就高低。
不可否認,時至今日,鋰電池領域的部分成果已經被我們握在手上使用,而這個領域的發展卻也依舊在進行下去,科研一瞬間仿佛離我們并不遙遠——其實一直不遙遠。
科研的初衷或許是因為求知欲,但是大多數時候,是需求促使的進步。不僅僅是鋰電池,現在我們身邊的許多設備、工具,他們本身或許就是一項科研成果,而他們的出現許多時候或許就是因為一個需求,比如燈泡的出現就是為了滿足,電氣時代人們對于更加便利地獲取照明的需求。
而遙不可及的科研成就與造福全民的科研成果,對于真正的學者來說,小編覺得可能后者才是他們想要的,倘若愛迪生能看到如今燈火輝煌的夜晚,心靈上的滿足或許會讓他忘記那數不勝數的失敗帶來的身體上的痛苦。
可如今的科研環境,卻也并非都那么美好,科研團隊為了先進而先進的研究方式也有所存在,儀器研發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科研儀器作為工具,其核心作用之一便是更好地幫助研究人員完成項目的研究。也因為這個原因,對癥下藥、重點突破很長一段時間成為了儀器發展的方向,于是顯微鏡的放大能力越來越強、
色譜所能分離出來的信息越來越多。但是現在有些儀器科研單位,想的卻是噱頭,什么領域話題性強就往什么領域靠攏,在意義不大的功能上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核心卻是拿來主義或者新瓶舊酒,美其名曰自主研發,實際上卻難得到市場認可,后走向自我滅亡。
這次諾貝爾化學獎,不但是讓大家了解到了那么一批為了美好生活奮斗的學者,更多的是激勵著前仆后繼的學者為了美好未來而奮斗,科研在追求知識的同時,同樣要著手于提升人們生活品質。
本文參考資料來源:科技日報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