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器網 時事聚焦】前幾日,一則重慶大學建造了一個“贗品博物館”的消息在網上引起熱議,重慶大學博物館在開館當日舉辦的藝術展覽被指大多數展品都為粗制濫造的仿冒文物。目前,校方已經表態將核查贗品事件,重慶市文物局也已介入調查。
贗品是文物收藏界揮之不去的陰影,可以說自有收藏始就有偽造的贗品,而分辨真品與贗品也成為收藏者必不可少的技能。傳統的文物鑒定方法稱為“眼學”,依靠鑒定者的經驗對文物的年代進行判斷,而主要判斷的依據則是鑒定者觀察到的器物細節,比如瓷器的胎、釉、彩以及器型等。曾經風靡一時的鑒寶類節目就曾在現場展示專家對文物的鑒定過程。
雖然“眼學”是目前主流的文物鑒定方法,但其完全依靠主觀判斷的方式風險還是很大。無法量化的鑒定標準讓許多新入門的藏友對鑒定結果抱有疑慮。許多高明的造假方式難以憑肉眼分辨,而個人經驗也受限于專家水平無法適用于所有文物,因此高手“打眼”并不罕見。在文物管理部門,通常設立奇數成員的鑒定委員會,通過投票解決鑒定過程中產生的分歧。而普通收藏者也需要找多位專家相互驗證,減少風險。
隨著分析檢測儀器的發展,科學儀器開始進入考古界與收藏界的視野,成為“眼學”之外新的鑒定方式。目前學術界認可的科學鑒定方法主要有三種:碳14測定、熱釋光檢測和化學成分分析。
碳14測定是通過檢測樣品內碳14的含量,根據碳14的衰變過程計算樣品的年代。碳14測定法一般通過加速器
質譜進行測年,用于測定有機質文物例如紙、木雕與絲織物等的年代。但是這種方法誤差很大,通常給出測量結果是一個較大范圍的年代區間,而且碳14測定法檢測出的是材料的年代,而不是文物的制作年代,例如對木雕進行碳14測定,檢測出的是木材的年代,而不是木雕雕刻的年代。由于這些局限,碳14測定對收藏界來說并不實用,反而常用于古人類遺址的考古中。
熱釋光檢測是被世界拍賣公司與博物館認可的古陶瓷檢測方法。其原理是陶瓷在燒成后會隨時間的增加不算吸收積累
輻射能量,通過檢測陶瓷內部的輻射能量就可以判斷陶瓷燒成時間與現在相距多久。熱釋光檢測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就已經發展起來,我國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也將熱釋光應用于文物鑒定,它的度較高,可以將誤差縮小到±5%。
化學成分分析主要利用拉曼
光譜、X熒光光譜儀等光譜儀器分析文物的化學成分組成,例如瓷器釉質的化學成分配比、胚料的主量元素與微量元素的含量、種類、同位素比值等。不同年代、不同地點的文物在制作過程中的原材料與工藝各不相同,制作出的器物所含的化學成分也有差異,通過對比數據庫就可以判定被測文物的年代與產地。而且化學成分分析法與前兩種檢測方法相比,有著適用范圍廣、無損檢測不需要取樣等優勢,因此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應用。
科學鑒定方法目前仍存在很多局限,碳14測定與熱釋光檢測的取樣問題、光譜分析的數據庫問題等都無法回避。而且文物鑒定中的很多標準還無法量化,現階段“眼學”的地位仍然無可取代。但科學儀器已經可以在鑒定中發揮重要的作用,為專家提供專業客觀的數據,減少主觀鑒定的失誤。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