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器網 時事聚焦】今天是2020年6月23日,而就在今天,我國北斗三號衛星導航系統的后一顆組網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這意味著,北斗三號的30顆組網衛星即將全部到位,北斗將步入一個全新的時代,用技術人民、服務。
不僅如此,北斗三號導航系統的部署完成,同樣也是中國實力的直接體現。放在過去,提到導航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往往是GPS,而如今,提到導航,我們卻可以自豪地說出北斗導航系統。
從1994年北斗一號工程的啟動,到今天北斗三號的組網完成,背后是幾代人不斷的努力。而且,要知道的是,作為我國自主建設運行的空間基礎建設項目,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做到的不但是不亞于美國GPS、俄羅斯格洛納斯、歐洲伽利略三大導航系統的規模、覆蓋范圍、服務性能,更重要的是背后屬于我們自己的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據了解,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中,關鍵元器件基本都是國產的,換言之,這是我們用自己的科學技術鑄造的一個成果。
毫無疑問,未來,北斗導航系統將會為我們提供更好、更安全的定位服務,讓我們看得更遠,但這背后,則是數不勝數的科學技術的堆積,是各式各樣科學儀器明察秋毫之下鑄造的中國奇跡。
原子鐘,讓衛星更自律
在宇宙中,時間是一個十分模糊的概念,因此,想要在宇宙中維持衛星時間的準確性是一個復雜的技術性難題,而原子鐘則解決了這個問題。原子鐘本身是一種利用原子吸收或釋放能量時產生的電磁波來計時的工具,其精度非常高,可以達到每2000萬年誤差1秒。不過實際使用中,原子鐘是需要一系列精密的儀器來對電磁波的產生進行控制的,比如用晶體
振蕩器來鎖定銫原子的主要微波諧振。
提到衛星,許多人首先想到的是
航空航天技術的發展,但是,卻鮮少有人會注意到事先的準備工作。與大多數航天項目一樣,衛星的升空同樣是一個需要長期籌備的工作。并且,由于成本以及背后涉及到的安全問題,衛星的升空是沒有回頭路的,因此發射前往往需要保證每個細節都準備到位。這時候就牽涉到了一項技術——無損檢測。
無損檢測作為一種建立在不破壞檢測物前提下完成質量檢測的技術,其優勢在于可以保證被檢物體功能的完善性,確保檢測后被檢物仍能參與使用。而由于不同方面的檢測需要運用到不同的技術,因此牽涉到衛星發射的無損檢測項目也非常多,諸如X光無損探傷儀、超聲波檢測儀等。
技術融合 未來可期
事實上,隨著通訊技術、遙感技術、物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北斗三號的組網完成,背后可能涉及到的是更多技術的加速與融合,未來,在諸如人工智能等創新型技術的幫助下,北斗所能給我們提供的,可能不僅僅是定位那么簡單。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新華網)
?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