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器網 時事聚焦】自上世紀末,“科教興國”的基本戰略方針開始實施以來,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一直處于一個高速發展的態勢。與此同時,得益于科技水平的不斷發展,我國的科技硬實力有著明顯的提升,以“中國橋梁”“中國高鐵”為代表的“中國制造”更是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力量”與“中國速度”。而就在硬實力高速發展的社會背景下,我國的科技“軟實力”發展狀況又如何呢?
一個國家的軟實力主要體現在人民群眾的文化以及素養上,而在過去的十余年間,我國在強化科學教育的同時,還逐步建立了高質量科普服務體系,更通過建設網絡平臺、開展線下活動的方式,從線上到線下,全面的推進大眾科普教育工作推進。得益于此,我國公民科學素質水平也有了大幅提升,根據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10.56%,比2015年提高了近一倍。
而從具體的發展來看,青少年科學教育與大眾科學普及工作同樣刺激著我國現代科技館體系的持續發展,并且隨著科學會館、科普展覽的增加,越來越多的科技型企業愿意與這些公共教育機構進行合作。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實體科技館數量已經超過400座,并且其中有超80%是免費開放的。此外,以流動科技館這類形式為代表的的科普大篷車,更是將科技館這一趣味形式帶到了我國各個地區。當然,居民對于這類科技館的興趣也十分濃厚,根據此前光明時報報道中給出的數據來看,目前不完全統計,線下現代科技館體系已經成功服務超8.5億人次的公眾群體。
除了公眾素養,文化建設的認可度也可以體現一個國家科技“軟實力”的發展狀況,這些建設包括科技期刊或者相關的學術會議、展覽。其中,在科技刊物方面,過去學術性人才想要在國際市場收獲話語權或者一項新的成果要得到國際認可,常常需要刊登在國際刊物上,而國內刊物卻鮮少被人提及。而近幾年,我國越來越多的科技期刊還是躋身于國際影響力刊物行列,同時學術報告的國際期刊收錄情況也越來越好。被國際重要數據庫收錄的我國科技期刊作者來源地覆蓋122個國家和地區、4697個科研機構,引用來源地覆蓋124個國家、9608個科研機構。(參考數據來源:光明日報)同時,以技術交流為主的專項會議,也能夠看到越來越多國際友人的身影,在國際性會議上,也能看到越來越多華人科學家分享自己的技術成果。
不過,我國科研發展的道路仍然還在繼續。客觀來說,目前我國公民科學素養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以高精尖科學儀器為代表的核心科研成果這塊也有許多空需要彌補,科技發展我們“軟硬”兼施的同時,未來等待我們的同樣是在國家硬實力與軟實力上的持續發展。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