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器網 行業要聞】顯微鏡是實驗室常見的儀器之一,其主要作用是將肉眼無法看清細節的
樣品放大成便于觀察的圖像,從而滿足操作者觀測分析樣品的需求。在漫長的發展中,顯微鏡經過數次的變革,如今依據原理的區別衍生出了非常豐富的產品線,并在各個領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其中,顯微鏡在醫療領域的表現尤為突出,無論是傳統
光學顯微鏡,還是
電子顯微鏡,在醫療分析領域,顯微鏡都肩負著重要責任,對于探明病因和治療疾病意義非凡。但與此同時,越是精密的顯微鏡操作往往也越復雜,越耗費時間,因此在實際的醫療過程中,顯微鏡分析病理的過程,往往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那有沒有可能在保證分析準確性的同時,減少分析的時間,從而提高醫療診斷的效率呢?人工智能(AI)似乎給出了答案。
就在前段時間,澳大利亞科研團隊成功研制了一種搭載AI分析系統的顯微鏡,這種顯微鏡能夠代替醫生觀察樣本的工作,從而提升顯微鏡分析的效率,借助物聯網技術和專業醫生團隊進行交互后,理論上每天可以檢測3.5萬份的血樣。
據悉,這種AI顯微鏡能夠發現血樣的細微變化,在實驗測試中,裝有患者血樣的試管在特別設計的傳送帶上快速移動,而顯微鏡的工作這是快速的拍攝、記錄并分析傳送帶上的樣品。而根據科研團隊的介紹,“AI在得到電子影像后立即開始工作,搜索病理,判定診斷指標。在檢測樣本的同時,AI還能監控拍攝,確保發給醫生的圖像拍得一清二楚。”
當然這種AI顯微鏡的定位并非取代醫生,其本身依舊是輔助醫生分析并做出診斷的一種工具。一方面,病理分析本身就是一項復雜的工作,目前的技術來說是無法用機器完成代替的,另一方面即便是AI也需要長期的訓練來積累模型,準確度的提升需要一段時間。換言之,AI顯微鏡目前的工作只是讓醫生或者醫療科研工作者的工作變輕松,讓他們的我工作能夠更高效,并且有更多的時間投入到更有價值的環節中。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匿名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