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器網 食品檢測】“健康我所欲也,飲料亦我所欲也”,對于不少人來說,飲料既是一種平時解渴并提供味覺體驗的商品,同時也是一種滿足精神需求的物品,也正因為這個原因,它們會經常性的出現在聚餐的飯桌,派對的長桌上,甚至還出現了例如辦公室奶茶社交這樣頗具趣味性的亞文化。但與此同時,幾乎所有人都清楚,飲料中含有的添加劑以及大量糖分會對身體產生額外的負擔,并且與水相比,飲料盡管甜蜜,卻并不健康。
于是大家都開始在飲料上下功夫,試圖尋找那些既好喝,又健康的飲料。這也催生出許多在“無糖”兩個字上做文章的標榜“健康”的飲料產生。這些飲料往往一上市就能吸引不少消費者,但也往往會在各種檢測機構的“解密”下鬧出不小的“烏龍”。于是乎“到底有沒有糖”似乎也成為了這些飲料slogan或者廣告語背后了,留給消費者的一個文字謎題。
例如最近,某具備一定知名度的飲料品牌就旗下一款注明“0蔗糖”的乳茶飲料做出公告,其中針對“0蔗糖”帶給消費者“無糖”的誤解,強調該乳茶飲料是有糖,并宣稱未來產品會將包裝上“0蔗糖”的標語改成“低糖”,同時確保3月20日后生產的乳茶不會再含有結晶果糖。而這一致歉在公開后也遭受了消費者的質疑,其中很大一部分人認為,原本“0蔗糖 低脂肪”的宣傳語是在誘導消費者往無糖方向聯想。
事實上,這種想法的出現無可厚非,但事到如今,我們更應該去思考如何規范這種隱藏在文字游戲背后的“甜蜜負擔”。
許多時候,我們去選擇飲料,是因為需要補水卻又抵觸飲用水的寡淡。盡管,從科學的角度來看,目前我們常規的飲用水除了不含微生物、細菌、有害物質外,在口感上偏軟且無味,適合長時間飲用也更利于人體吸收,但是相較而言,口感更豐富的飲料能夠更好地刺激我們去攝入,尤其是味覺處于發育階段且靈敏的兒童。但是換個角度來說,飲料中往往涉及到大量的添加劑,換言之即便不考慮糖的問題,飲料依舊不健康。
或許許多人會說適量就行,但是問題的關鍵恰恰也就在這個量上。作為生命之源,水是我們生活中的“必需品”。正常來說,一個成年人一天大約要攝入2升左右的水分,它們主要來自飲食,并且通過“喝”這個行為攝入的水分占據大部分比重。在這個前提下,如果人們對于飲料產生了“它是健康的飲品”的想法,就會不由自主地選擇用飲料來代替一般的飲水過程。而常見的飲料包裝一般都在300到600毫升左右,如果是那種大杯的奶茶,甚至可能達到750毫升左右,和2升的推薦飲水量相比,這并不是一個可以忽略的數字。
與此同時,在不少人的觀點里,糖含量是直接用來判斷飲料健不健康的直接標準,因此潛意識里就形成了“無糖等于健康”的偽命題。而無論是“0蔗糖”還是“0卡”其實都是廠家在和消費者玩文字游戲。首先,想讓飲料有甜味方法其實有很多,例如結晶果糖,或者赤蘚糖醇、安賽蜜這種甜味劑等,而只要使用了這些,都可以說自己是“0蔗糖”。不過比起蔗糖,它們同樣存在其他的問題,也因為這些問題的存在他們和蔗糖一樣,不推薦大量攝入。其次,“0卡”并不代表沒有能量。根據《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通則》規定每一百毫升或一百克食品中,含糖量≤0.5克,就可以稱為無糖。 同樣每100毫升飲料能量≤17千焦、熱量≤4千卡,也可以稱為0卡。
而我認為,想要從根源上解決這種隱藏在宣傳中的消費誘導,或者說想要促進消費者的飲食健康,應該從市場抽查與市場監管入手,明確飲料中各種添加劑的比重、營養素的配備外,建立規范的用詞標準,并且進一步細化產品標注,例如用含糖量≤0.5克來代替含糖量0克的標識,禁止0蔗糖這類模棱兩可的描述的使用等等。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匿名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