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中國能源研究會公布,2010年,我國一次能源消費量為32.5億噸標準煤,同比增長了6%,能源消費量再一次被刷新。
與此同時,受北非和中東地緣政治危機的影響,油價持續飆漲,紐約油價短期內數次沖破100美元關口,布倫特原油更是摸高至120美元的高位。
油價的高企,直接影響到中國的經濟發展,專家警示說,在中國越來越倚重外部能源的背景下,如果油價繼續上漲,國內的通脹壓力將會進一步加大,因為油價高企造成的輸入性通脹可能對中國造成嚴重的威脅。
新能源發展與中國精神
盡管中國能源消耗和能源進口數量巨大,但在能源領域,中國并不掌握話語權,美國憑借強大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將能源市場掌握在自己的麾下。多年以來,美國掌控著中東、北美等主要油源。政府執政之后,以智能電網為標志的新能源和輸電技術在美國突飛猛進,在美國的影響下,世界范圍內新能源發展勢如破竹。
歐洲國家幾乎與美國同步,它們在發展可再生能
中國盡管在傳統能源領域失去了話語優勢,但在新能源領域卻與歐美等西方國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世界自然基金會的一份報告顯示,在2009年,中國增加了37GW的可再生能源,從而使可再生能源總裝機容量達到226GW,相當于英國高峰耗電總容量的四倍,或整個非洲耗電總容量的兩倍。
2010年,中國不僅超過美國躍的風電大國,而且在可再生能源領域的投資也大幅超過美國。3月1日,安永發布的《可再生能源國家吸引力指數》調查報告顯示,2010年,美國新增風電裝機容量僅為510萬千瓦,不足中國1650萬千瓦的1/3。在新能源領域,中國的發展速度用“爆發式”或“井噴式”增長來形容并不為過。
中國新能源之所以如此突飛猛進,與該行業從業者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進取精神密不可分。總理*曾在一次演講中提到,中國精神是中華民族的集體智慧,提倡人應效法日月星辰剛健運行那樣奮斗不息、積極進取,堅持獨立意志,這種精神對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發揮著巨大影響,也為中國人的世界觀和行為方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事實上,中國在很多方面也的確如此。以太陽能行業為例,十多年來,畢業于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的中國留學生目前已支撐起中國光伏產業的半壁江山,他們中有無錫尚德董事長施正榮,中電工程副總裁王愛華、CTO趙建華,海潤光伏CEO楊懷進,英利集團CTO宋登元等。
更為難得的是,中國在能源發展上還提出了創新性的理論,這些理論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專家表示,如果這些能源創新理論能夠得以實施,未來能源難題將得以化解。
2010年8月,智能電網聯盟理事、中國經濟交流中心智能能源研究組組長武建東提出“智能能源儀器網”的概念,在他看來,智能能源網全面超越了智能電網,這種集多種能源網絡和不同能源載體之間的網絡互聯,將主導未來二三十年生產方式變革和生活方式的變遷。
與武建東的智能能源網理論相呼應,新奧集團創造性地提出的泛能網概念,它是基于系統能效技術,通過能源生產、儲運、應用與回收循環四環節能量和信息的耦合,形成能量輸入和輸出跨時域的實時協同,以實現系統全生命周期的化和能量增效的一種能源體系。
“事實上,上述兩種概念的實質是相通的,” 中海油新能源公司科學家肖鋼認為,它們的共同點是通過人類的智慧將能源產業與智能IT技術結合,在統一的管理平臺上,將多種能源進行合理優化配置,提高能源效率,實現多種能源的有序循環,達到能源全生命周期的智能高效地生產、開發與利用的目的。
創新實踐
事實上,無論是智能能源網,還是泛能網,其最終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希望在未來人類發展的進程中,社會經濟發展不再受制于能源資源的短缺,從而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但是,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國家目前還處于工業化進程過程當中,未來二十至三十年內,世界約有30-50億人口將陸續步入工業化和現代化。巨量的人口在極短的時間內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必然帶來對能源的巨量需求,僅靠化石能源不僅難以滿足需求,還會對環境帶來巨大的壓力。但人們不可能因噎廢食,如何在經濟發展的同時緩解氣候和環境壓力,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而“中國精神”所體現的能源體系創新為人類最終解決能源問題提供了可能。
事實上,近些年美國也在相關的理論上有所進展,美國能源部長朱棣文就是能源“閉合循環”理論的信奉者,在他看來,水、二氧化碳、陽光和一些營養物共同作用將能量“鎖定”在碳載體之中,反向存在逆過程,使得這一循環*閉合,不會有新的二氧化碳產生。
可喜的是,朱棣文眼中的理論已在中國開始初步實踐并逐步產業化,它就是位于河北廊坊開發區的能源生態城,就是早利用系統能效理論進行整個園區的能源規劃、設計、管理和建設的示范項目。它將以全新的能源結構、全新能源生產和使用方式、全新的能源轉換方式來展示未來的能源新常態。
據園區相關負責人介紹,園區設計煤基能源占總能源結構29%,可再生能源占總能源結構71%,整體標煤耗量從正常的4.8噸/天降低到2.2噸/天,碳排放降低53%,比傳統利用方式能效提高20%。
專家表示,隨著智能能源網、泛能網等系統能效技術體系研發和產業化的加快,這些體系將對新能源體系構成重要支撐,我國會在未來能源發展中創造出屬于自己的競爭優勢。
立即詢價
您提交后,專屬客服將第一時間為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