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器網 食品檢測】前段時間小編在觀看某綜藝節目時,看到一個情節:黑心老板用添加了大量香精的貓肉、狗肉來偽裝牛肉、羊肉謀取利益。這不僅讓我想到了前些年爆出的烤串攤販用老鼠肉冒充牛肉羊肉的事情。
其實真假牛羊肉事件早已不是什么新聞,哪怕是在愈加嚴格的市場監管下仍有很多僥幸者仍屈服于巨大的利益,鋌而走險干著魚目混珠、掛羊頭賣狗肉的勾當。因此,現在的市場上仍然充斥著許多人造牛羊肉。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百姓家里的伙食越來越好,飲食更是講究營養健康。因此,肉類就成了人們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在這魚龍混雜的市場上,假肉的存在著實危害著許多消費者。且不說假肉本身營養欠缺,更重要的是這些劣質人造肉不衛生、不健康,根本無法達到增強營養的目的,反而可能會對消費者造成傷害,嚴重損害了消費者利益。
那么,假牛羊肉是怎么形成的呢?豬肉、鴨肉、雞肉等相對廉價的肉類都可以被加工成牛肉,且方法比我們想象中的要簡單得多。在鴨脯肉中添加羊油,鴨肉就變成了羊肉,添加牛油,鴨肉就成了牛肉;劣質豬肉注入大量的水,然后與香精和牛肉粉、牛肉膏等食品添加劑一起煮制就可以讓這些豬肉染上牛羊肉的味道;又或者用調味劑與雞肉蛋白混合,一份顏色與真牛肉十分相似的牛肉就制成了。
這些人造肉吃起來和真的牛羊肉沒有太大差別,一般人本根分辨不出其真假。通常來說人們可以通過味道和顏色來分辨牛肉和羊肉,然而現在市場上的假牛肉、羊肉不管是從顏色上看,還是從味道上看都幾乎可以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而且市場上許多假肉已經被二次加工過,如肉卷、鹵肉、腌制肉品、肉丸、香腸等更是加大了我們的鑒別難度。面對如此情況,我們該怎么辦?
借助科學手段是十分有必要的。
針對市場上各種肉類制假參假的情況,有關部門也做了許多努力。2014起年實施了《食品中雞、鴨源性成分檢測方法實時熒光PCR法》和《食品中馬、驢源性成分檢測方法實時熒光PCR法》兩項肉制品檢測的地方標準,2018年全國食品工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罐頭分會發布了《肉類罐頭中牛、羊、豬、雞、鴨源性成分檢測方法》行業標準征求意見稿。幾項標準中都提到了熒光定量PCR技術,這種檢測技術能對肉類做肉源性檢測,即檢測肉類的基因,從而分析食品中的肉來自何種動物。運用此方法,就可以對假牛羊肉做檢測。
除了熒光定量PCR技術,利用
光譜分析法和數據軟件分析也可以達到分辨混合肉、假肉的目的,且準確率高達99%。
目前,國內針對假肉檢測的標準和方法還有待完善,檢測技術的推廣和普及也還亟需落實。標準的確立和技術的應用能為監管部門提供技術支持,有利于對市場上的肉類進行有效監管,同時這也是保障消費者權益的有效途徑,對規范食品市場、打擊食品摻假等商業欺詐行為具有重要的意義。另一方面,市場監管部門也應該加大對食品檢測的力度,讓標準和技術真正長出“牙齒”。
后,作為消費者我們自己也要多長個心眼,購買時應優先考慮新鮮肉類,低價羊肉、牛肉尤其要提防,不要應貪小便宜而吃了虧。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